转自:天津日报
晚归怕抢位,节假日不敢开车出门——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早已成为困扰市民出行的实际难题。如今,这一烦心事正迎来系统性破解。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天津市全面加强机动车停车管理的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印发,聚焦群众反映最集中的堵点、痛点,推出一揽子务实举措,对停车难题精准开方,为未来三年城市停车改革划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
根据实施方案,今年全市将建成59处停车场,新增10000个停车泊位,初步建成天津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服务平台。“到2027年底,我市将形成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位为补充的供给体系,实现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城市秩序更加有序。”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张覆盖广泛、资源高效、技术先进的城市停车网络,正加速落地。
扩容提质 老旧小区腾出新空间
在河北区海门路,一处曾闲置的边角地块,如今被改造为整洁有序的停车场,缓解周边小区居民的“停车难”。“以前是大家绕着走的地方,现在反倒成了停车的好去处。”河北区岷江里小区居民王志强说。
这类变化,正是“停车挖潜”行动的缩影。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将在2027年前推动各区每年完成5个老旧小区的车位挖潜试点。排查内容不仅包括小区内部可用公共空间,还拓展到周边边角地、桥下空间、老旧厂区等存量资源。部分区域还尝试“平改立”建设立体车库,进一步释放空间潜力。
停车治理不只是“加位”,更是“理账”。当前,我市正对全市住宅小区配建车位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整治长期闲置、未按规定优先向业主开放等问题。同时,部分街道社区在探索居民共治路径,通过制定停车规则、推动居民停车“自管自治”,形成有温度、有共识的停车治理机制。
停车提质,不仅是一场“空间突围”,更是一种“管理优化”。
统筹共享 沉睡资源激发新活力
“白天我开车去上班,空出来的车位邻居正好能用;晚上回来,也照样能停上。”说起“共享停车”的便利,红桥区金联公寓居民刘强直言,“用起来确实方便不少。”
他口中的共享泊位,就设在小区毗邻的麦德龙和红星美凯龙两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内,目前可提供共享停车位500余个。“现在不用再围着小区打转找车位了,回家路上心里也踏实多了。”刘强说。
实施方案提出,我市要加快推动各类“沉睡车位”唤醒,变“低频资源”为“高效资产”。到2027年,我市各区每年将完成5个以上共享停车试点。商业设施、写字楼、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具备条件的场所,其空闲时段的车位将陆续向社会开放,并纳入统一共享平台。南开区部分街区已设立“夜间月租专区”,居民可按月低价租用共享车位。与此同时,鼓励路外停车场向小区居民定向共享,为老旧小区拓展新的“后备车场”。
我市各区还将因地制宜优化路内泊位设置。原则上,在周边路外泊位满足基本需求时应逐步取消道路临时停车位,还路于人、还位于车。
智慧赋能 城市管理释放新动能
周末,西青区大地十二城居民张帆陪母亲来到五大道,看欧式建筑、访名人故居。自驾抵达时,他绕了两圈才在民园地下停车场找到车位。工作人员介绍,五大道正推进精准停车诱导系统,未来车位信息将实时可查、动态引导。“以后用App一查就知道哪里能停,不用再绕圈了。”张帆说。
像五大道这样的热门区域,正是智慧停车建设重点。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将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停车诱导体系,推动停车平台与地图服务商数据共享,提供线上全程出行停车陪伴服务;同步加快诱导屏设置,在主次道路及公共停车场周边布设三级诱导设施,减少无效巡游。五大道、天开高教科创园、津湾广场、天津之眼等热门区域将率先落地,缓解高峰期停车压力。
目前,天津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服务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全市停车一图统览、一网统管、一码服务、一体协同。政府和社会资本建设的停车场将统一接入平台,市民可在线预约、扫码进入、自动支付,实现无感通行和智能管理。分区域还试点启用ETC识别设备和无人值守系统,实现电子计费和远程监管。平台将建设停车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接入道路泊位、临时停车场、专用车位等,实现城市级停车资源的“一网统管”。
智慧化还赋予治理“新视角”。非现场执法系统已在多个区上线,针对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开展违停精准抓拍与调度。平台后台也将探索数据资产化,支持商业区域人流预测、广告推送、车流引导等延伸服务。
让“车找位”变成“位找车”,让“停车焦虑”变成“出行安心”,我市这场停车改革,不只是空间规划的调整,更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实质跃升。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更有温度、更高效能的停车体系,让城市更有序,出行更安心。”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处泊车之地,映照着城市的秩序、格局与温度。让人从容停下,只为坦然出发。
下一篇:让“津味儿”持续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