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丁晓晨 姜凝)昨日,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会在北京召开,天津市五处建筑入选推介名录——陈省身故居、朱启钤故居、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南院礼堂及第六教学楼、南市食品街与旅馆街建筑群、天津八一礼堂。这些建筑跨越百年时空,从学术殿堂到市井烟火,从工业遗存到军民共建空间,共同勾勒出天津的多元文脉。十年间,天津共有63个项目被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反映出天津正凭借“活化利用”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百年建筑在当代生活中重焕生机。
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中心城市之一,天津的20世纪建筑遗产堪称“活的历史博物馆”。此次入选的五处建筑,正是城市文脉的典型切片。陈省身故居坐落于南开大学校园东部,这座建于1980年代的二层小楼,见证了陈省身归国执教、开创微分几何新纪元的学术历程。故居内保留的南开数学研究所黑板,至今留有他手写的“高斯—博内公式”手稿,成为科学精神与学术传承的鲜活注脚。朱启钤故居(蠖园)则以英国庭院式砖木结构与哥特式特征,留存了中国营造学社诞生前的珍贵文献轨迹,建筑对称布局与折衷主义风格,诉说着近代建筑文化的交融密码。建筑群的多样性更令人惊叹: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的南院礼堂与第六教学楼,以清水灰砖墙体与折衷主义设计,记录新中国工业教育奠基之路;南市食品街与旅馆街建筑群以“回”字形布局,复刻改革开放初期商业复兴的烟火气;天津八一礼堂则用新古典主义立面与声学设计,凝固了军民共建时代的集体记忆。据统计,天津现存20世纪建筑遗产超千处,涵盖工业厂房、教育建筑、租界民居等类型。
在鞍山道历史文化街区,武德殿、静园等日式建筑与原苏联风格的八一礼堂被纳入统一规划,不同时期的建筑串联起历史肌理,居民共享的“生活博物馆”模式获得各界认可。北洋大学堂旧址(河北工业大学)更将百年校史博物馆嵌入教学楼,新生入学第一课在1933年简称的南楼开启,多媒体课堂与复刻的民国教室形成跨越时空对话。“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霁翔说。南市食品街在保留“回”字形格局基础上,引入非遗展演与沉浸式餐饮体验,让老建筑成为文化传播新载体。这种“修复原真性+功能适应性”双标准,既坚持原材料、原工艺修缮,又通过创意赋能激活空间价值。在天津,历史建筑正在通过功能更新融入现代生活,从工业厂房变身文创园区,从办公空间转型社区书院,建筑遗产正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文化客厅。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与高校共建研究基地,出版的《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活化利用示范案例》手册中有许多天津经验的总结。在河北工业大学,校史建筑保护被纳入学生实践课程,培养新生代传承力量。天津的实践印证了“保护不是终点,而是更新的起点”。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金磊表示,根据第十批推介项目遴选标准,天津案例因“历史价值与当代功能深度融合”脱颖而出,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模板。
单霁翔等专家建议天津进一步提炼遗产的“中国性”,如朱启钤故居对中国营造学社的孵化意义、河北工业大学建筑群对“中西合璧”教育理念的诠释,这些都将为《世界遗产名录》贡献东方智慧。
下一篇:抵制过度包装 倡导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