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山东济南世纪大道旁,518棵去除树冠的法桐吐出新绿,法桐树的斜上方,济南高新东区云巴环线正在试车。从无人机航拍视角,“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泉城新景已初显雏形。“当初,为了留住这些法桐,云巴环线这个省重大项目修改实施方案,将线路向南平移了20米。”济南高新东区云巴环线项目党支部书记说。(见5月18日《济南日报》)
当518棵经历20余载风雨的法桐在大道旁吐新芽,当现代化的环线列车从绿荫上方轻盈掠过,这种“重大项目为绿让道”的实践,恰似一粒种子,正在城市建设的土壤中长出“爱绿护绿”的文明新枝。
在传统城市建设逻辑中,重大项目往往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为保障工程进度和投资效益,牺牲部分生态资源似乎是无奈选择。然而,上述项目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这些生长了20多年的法桐,见证了街道的变迁,陪伴了市民的成长,早已成为承载市民情感记忆的城市符号,成为“家门口的乡愁”。
重大项目为518棵法桐让道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型升级。从最初计划移植法桐,到最终调整线路方案,这一决策过程展现出政府、企业与市民的良性互动。这种多方参与、科学决策的模式,打破了过去重大项目建设中“单向推进”的固有模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也诠释了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度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重大项目为518棵法桐让道的实践,更引出了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命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早已转向内涵式、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保留518棵法桐,不仅减少了树木移植过程中的资源损耗,更延续了城市的生态脉络。这些法桐在降噪除尘、调节微气候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将会持续为城市发展赋能。同时,绿树与环线和谐共生的景观,也将成为城市形象新名片,吸引更多人才与投资,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从法桐树下驶过的列车,载着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个城市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道路建设如此,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应该如此——从一棵树到一个古老的巷口,城市建设别忘了留住“家门口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