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重点站区分局朝阳站地区执法大队刘畅
执法领域翻译官 旅客身边贴心人
下月起,中国“免签朋友圈”将再次扩容。在入境游日益火爆的当下,作为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北京市重点站区有着一支精通多语种的外语专业青年人才队伍,他们遍布“七站两场”,为外国宾客提供英语、德语、俄语、韩语等多语种服务,38岁的刘畅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重点站区分局朝阳站地区执法大队的一员,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刘畅拥有研究生学历,英语专业八级的扎实功底,让她在与外国旅客沟通时游刃有余,被同事们称为站区里行走的“双语菜单”。凭借出色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的执法素养,刘畅已经成为旅客身边的贴心人、执法领域的“多面手”。
随着中国过境免签国家的不断增加,北京朝阳站里的外国人面孔多了起来。“其实,外国旅客喜欢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看标识、查地图,轻易不发问。”因此在站内巡视时,刘畅每每看到迷茫、驻足的外国旅客,都会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2023年8月的一个晚上,刘畅在站区东广场发现了两名携带大件行李的俄罗斯旅客,他们正在为寻找合适的宾馆发愁。刘畅主动上前询问,得知他们希望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价格五六百元一晚的宾馆。当时已是22点多了,刘畅立刻掏出手机用地图搜索,之后逐个打电话联系周边能接待外宾的酒店,询问房型、价格和房源情况。由于旅客手机没有网络,刘畅还分享自己的热点,协助他们完成预订。最后,她还贴心地为旅客叫了网约车,将他们安全送上车。
今年春运期间的一天,正在站区巡查的刘畅被出租车调度站调度员着急地喊了过去:“您快给翻译翻译,他们这么多行李,得打好几辆车。”刘畅赶到现场才发现,有4位外国人带着两名孩子,拖着12个大行李箱,正在调度站发愁。他们准备从北京朝阳站前往首都机场,由于行李数量太多,需要安排多辆出租车,可调度员英语水平有限,无法向旅客解释清楚。
刘畅用英语耐心地与旅客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向司机解释情况。协调各方意见后,她成功为旅客安排了三辆出租车,并将行李箱全部放置在车中,为旅客节省了经济成本。这些经历不仅让外国旅客感受到了中国的热情与友好,也让刘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除了在服务旅客方面表现出色,刘畅在执法工作中也发挥着自己的外语特长。2022年1月1日起,《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市开展了外语标识专项检查,作为北京朝阳站大队的一员,刘畅凭借英语特长积极参与其中。
巡查朝阳站区的外语标识是个细致活儿,大到地上的彩虹地贴,小到电扶梯扶手下一个小小应急按钮,甚至是分类垃圾桶上的英文标识都要仔细检查。专项检查中她发现了诸如站区指示牌中的志愿服务volunteer sentry的拼写错误,应改为volunteer service及电梯elevator中的字母e脱落等多处问题,并第一时间上报,同时指导相关部门进行修改。在检查过程中,她还总结出外语标识常见的错误类型,如拼写错误、语义表达不准确、该设未设外语标识等。
北京市城管部门承担着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的执法检查的职责,刘畅在对北京市外语标识相关文件进行深入研究后,精心制作了《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执法分享》课件。凭借这份课件,她被市城管执法局选为兼职教员。开展外语标识执法分享,向同事讲解执法业务知识……在她的努力下,朝阳站区在主动开展外语标识检查、推动落实和宣传方面形成了特色。
从为外国旅客提供暖心的帮助到对站区外语标识进行专项检查,再到制作课件成为市城管执法局兼职教员,刘畅的出色表现只是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打造多语种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重点站区这支外语专业青年人才队伍的跨界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延伸,更折射出首都窗口服务人员的多元价值。语言特长与服务温度兼具,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国际化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了解到,接下来,市重点站区还将开展“旅客身边人”青春站城计划,与市教委、团市委、各高校联动,搭建大中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吸纳更多有外语专业技能的人员,在春运、暑运等客流高峰期开展流动问询和引导,提供多语种服务,彰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