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书画用纸是书画艺术的载体,其制作技艺伴随造纸技术发展持续丰富与演进。在众多书画用纸里,粉蜡笺纸被称为“纸中牡丹”,外观华贵、用料精良、工艺繁杂,曾专供皇家御用,又因质地细腻、色泽雅致、书写流畅,备受文人雅士与书画家喜爱。2017年,“粉蜡笺纸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敬涛在其工作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纸间留金
工艺复杂挑战大
粉蜡笺纸是诞生于我国唐代的一种宣纸加工工艺,曾经由皇室垄断。粉蜡笺纸不仅具有宜书宜画的实用特性,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奢华的艺术品。
粉蜡笺纸,兼具粉纸、蜡纸的优点,纸面光滑细腻温润,并有类似蜡一样的光亮表层,加之各种矿物颜料的使用,使纸张颜色丰富、富丽堂皇,深受皇家和文人雅士的推崇。而粉蜡笺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有种类多样、美观富丽、方便书写、抗老化、宜保存等特点。
这门独特造纸工艺,从皇室垄断,逐步流向民间。王敬涛的家族世代扎根于京城书画纸加工行业,其父亲王道昌少年时期进入荣宝斋南纸店研习传统工艺,那时该店就以经营文房用纸及加工业务著称。上世纪三十年代,王道昌奉命调任南京分号期间,遇到了年长四旬有余的粉蜡笺制作名家张宝轩。这位老匠人见其不仅品性淳厚,更精于书画纸张技艺,将毕生钻研的粉蜡笺秘技尽数相授,并嘱咐绝不可轻易外传。
得益于深厚的造纸功底,王道昌很快掌握这项特殊工艺。1947年,王道昌转驻天津荣宝斋,该机构后并入杨柳青画店。王敬涛自十七岁起便随父研习家传绝艺。父亲曾说:“去学装裱吧,将来做纸用得上。”这句话背后,是他对粉蜡笺技艺传承的忧虑,因为当时会这门手艺的人非常少,他始终将这门手艺视若珍宝。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笺纸市场式微,父亲不得不为他谋划出路:“眼下做纸难存活,裱画至少能与宣纸打交道,算是打基础。”
王敬涛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七。那时候我就很喜欢我们家的纸,色彩鲜艳,颜色靓丽。”那时候彩纸少,粉蜡笺有一层粉有一层蜡,手感光滑细腻,“上面还洒了金箔,大点儿的叫‘雨雪金’,小点儿的叫‘鱼子金’,或是绘制各种传统吉祥图案,成为书法用纸的上品,粉蜡笺在当时就非常贵重。”
1979年,王敬涛开始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工作,学习书画装裱,他逐渐领悟父亲深意:裱画与制笺看似不同,实际上同根同源。二者皆需深谙宣纸特性,经历湿纸、定型、干固的往复锤炼。这种对纸性透彻的把握,为日后复兴粉蜡笺埋下伏笔。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王敬涛尝试小批量制作笺纸赠予书画界友人,让圈内重识这项沉寂多年的技艺。
谈及粉蜡笺纸的制作工艺,王敬涛说,粉蜡笺纸制作要求苛刻而复杂,制作工序繁复,所用材料珍贵,加工难度大。制作时首先要在已有的生宣纸基础上,经过选料、托纸、填粉、染色、施胶、施矾、施蜡、压光、绘金、洒金、托裱等十多道工序,而这是所有加工纸之中工序最为复杂的。
“要说这门手艺最磨人的,是与宣纸打交道。”这张薄如蝉翼的白纸曾让王敬涛尝尽苦头,栽过无数跟头。“做粉蜡笺头一道工序最要紧:选最好的生宣纸,先刷一层特调的胶水。这胶水得刷得又薄又匀,手稍微抖一下,纸就容易破。刷的时候屋里不能有风,温度、湿度也得盯着,就像照顾刚出生的嫩芽似的。晾干就得花几天时间,纸变得挺括了,才能接着往下做。”
“手工上色最考验火候,颜料需薄如晨雾、匀似春水,差半分便现刷痕,它非常娇气,也没办法弥补,只能一气呵成。”做这张纸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哪一步出了岔子,整张纸就废了。有时候做到第十几道工序,发现纸边有个小裂口,心疼不已。但这就是手艺人的规矩,宁可从头再来,也不能将就。
好纸离不开好原料。粉蜡笺纸这一独具特色的纸张,其选用的生宣优中选优,均是从众多宣纸中精心挑选而出的上乘之品。这种生宣纸的檀皮含量高,赋予了它出色的韧性,使其在加工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耐性。
粉蜡笺纸制作中所用到的粉与胶,均为纯天然制品。再看其颜料,朱砂、丹红、丹黄、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等,这些纯天然的矿物和植物颜料,为粉蜡笺纸增添了独特的色彩魅力。至于洒金、泥金、描金部分,更是选用24K纯金精心制作,尽显奢华与精致。
谈及原料的获取,他感慨颇深地说道:“过去用传统手工制作的胶很容易买到,现在的胶很多工艺都变了,我现在用的都是以前的库存。买不到就自己想办法,现在我也在研究制作,以便不时之需。”
除了优质的原料,制作粉蜡笺纸对环境的要求同样严苛。在制作过程中,温度需精准地保持在30℃左右,湿度则要维持在60%左右。而在北方,由于气候的特殊性,每年仅有7月至8月这段时间,才具备制作粉蜡笺纸的最佳条件。
推陈出新
父子坚守传统技艺
平日,王敬涛都在工作室“潞和轩”忙碌。他提及,这是启功先生为其粉蜡笺工作室所起的名。其父亲王道昌早年于荣宝斋从事经营与书画纸加工事务,和启功先生多有往来。参加工作后,王敬涛也常为启功先生装裱书画。为激励王敬涛传承并发展粉蜡笺制作工艺,启功先生特地为其工作室取名“潞和轩”,还亲自书写成匾。“潞”取自王敬涛祖籍北京通县(古称“潞”),“和”寓意和谐兴旺。
除了文人墨客外,此处时常有学生前来参观,虽然有不少想学技艺的年轻人,但真正投身其中并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当下,儿子王硕是该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从小就看我做这一行当,现在他不仅能帮我做,还能独立操作粉蜡笺纸的整个制作流程。”
“行家的一句话比我说一百句都管用。”王敬涛面露欣慰之色,缓缓说道。一次研修经历仿若一盏明灯,为原本对家传手艺心存犹疑的年轻传承人照亮了前行之路。几年前,在安徽科大非遗研修班的教室内,手工造纸传承人会聚一堂,王硕携家传粉蜡笺纸踏入课堂,大家对这一华丽的纸张惊叹不已。他们围拢过来,目光紧紧聚焦于纸面精美的描金纹样,而后对着灯光反复端详纸张的透度,眼中满是对这独特纸张的好奇。
2017年的北京之行,无疑是其传承之路上的关键转折点。父子二人怀揣着精心制作的粉蜡笺,满怀期待地走进荣宝斋。起初,年轻店员只是随意翻动着那叠粉蜡笺,然而,不久后一位主管业务的领导快步走出,他凝视着笺纸,不禁感叹:“好久没见到真古法做的笺纸了。”专业人士的这番高度认可,让王硕更明白了传统技艺所承载的价值,这也更加坚定了父子俩传承发扬该技艺的决心。
王敬涛说,那些对好纸颇具鉴别力的老先生深知,劣质纸张会对店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恰如绘制工笔画时,像描绘仕女面容这样的精细之处,若纸张出现漏矾状况,致使颜色洇渗开来,那耗费大量心血完成的画作便付诸东流,毕竟创作一幅佳作需付出诸多努力。
随着时间推移,荣宝斋与他们的合作愈发深入。除了销售粉蜡笺之外,凭借过硬的品质与良好口碑,荣宝斋逐渐将日常用纸的改良任务委托于他们。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纸张在市场上颇受青睐。他表示,目前已恢复了古法冷金笺、鱼子珊瑚笺、蝉翼笺等,并已在荣宝斋销售。父子俩后续计划进一步探究虎皮宣纸、瓷青宣纸、冰雪宣纸等纸张的制作工艺,并深度挖掘传统粉蜡笺纸的各类纹样,并从颜色、图案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王敬涛拿出自己多年悉心收藏与制作的笺纸样张,虽室内光线欠佳,可那古韵盎然的粉蜡笺依旧华贵夺目。其上用纯金粉手工勾勒的祥云、龙凤、花鸟、芳草、八宝等吉祥图案,皆精描细绘,令人不禁赞叹。
谈及未来,王敬涛表示,非遗粉蜡笺纸制作技艺堪称先辈传承下来的珍贵宝藏,也是需传承给后世的无价之宝。它肩负着中华文化底蕴,串联起过往、当下与未来,务必要全力传承、弘扬,使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