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忠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向社会表明了发展民营经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民营企业自身必须坚定信心,牢固树立长期主义理念,与时俱进,既要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又要对标对表国际国内先进企业,高标准、严要求,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制定并落实各项有力有效措施,在我国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基业。
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锚定赛道永续发展。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导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对标对表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锚定百年老店目标和细分领域定位,制定企业发展十年远景、五年规划、三年行动方案,搭建中长期结合的“三层次战略架构”。要强化赛道深耕机制,加强行业研究专班,每年投入占营收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产业趋势研判,加强技术前瞻和动态校准机制,提前锁定本企业发展赛道。在经营战略上,避免同质化价格战,转向服务生态构建等高价值环节,争取牵头或参与起草技术标准。加强战略调整触发阈值研判,完善风险对冲体系,采用“主业+衍生业务”组合模式,及时推进第二成长曲线,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
构建长效创新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要确立技术立企、创新发展核心理念,将科技创新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刚性增长目标。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通过利润再投资形成可持续投入机制。构建企业梯级研发体系,瞄准科技前沿,聚焦核心能力建设,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推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破题—市场验题”的产学研协作机制,获取持续技术突破,在细分领域构建技术壁垒。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抱团”发力、联合攻关,并降低单项研发成本。要加强创新容错心态,提前布局、长效评估,投入耐心资本,允许部分研发投入计入战略性亏损。加强AI和数据孪生等技术运用,提升研发和生产效能。可通过合资、战略联盟或并购国内外技术型企业,精准获取其核心技术。
打造“引育用留”人才生态,激活人才效能。要构建多维引才用才体系。加强薪酬基准建设,加强利润分享和多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设置首席科学家等岗位,推行“候鸟专家”“科技副总”等柔性引才机制,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共建“订单班”等模式,工学交替、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以共建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模式,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知识更新。将人才战略纳入企业中长期规划,通过梯队建设保障关键岗位人才储备。要激活创新用人效能,建立创新者多得的薪酬体系,充分用好职称评审、技能认证等自主权,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支持等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福利,打通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路径,针对个性化需求不断优化工作环境与管理制度,实现待遇留才、制度留才、感情留才。
以品牌与数字引领,锻造全球竞争力。要逐步摆脱低效内卷竞争模式,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从“价格依赖”到“价值创造”的蝶变。实施差异化市场定位,聚焦垂直领域,以高信誉度与用户黏性形成竞争壁垒。重构用户关系管理,通过社群运营增强用户忠诚度,引入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提供售后服务跟踪与增值权益。加强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管控,强化技术研发与标准执行,推行全员质量管理责任制,通过ISO体系认证与行业质量标准对标。完善动态风险防控机制,针对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壁垒等设置应对专班,制定供应链替代方案,编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手册》,定期组织全要素应急演练。
树立家国情怀,强化诚信体系。以家国情怀与诚信体系筑牢发展根基,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企业价值升维。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融入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通过企业家垂范、党建引领增强认同意识。主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品牌生产,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信。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支持、公益捐赠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在发生疫情、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发挥企业资源和能力优势,开展应急救灾与公益行动。构建全链条诚信经营体系,强化合规管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偷税漏税、商业贿赂、合同违约、虚假宣传等行为,确立重大合同动态跟踪制度,完善内部巡查机制,保护员工权益,将诚信指标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生命线。
破解代际传承难题,永葆基业长青。构建现代化治理破解代际传承难题,以股权多元化与职业经理人制度激活治理动能。制定科学传承体系,设立包含年龄梯度、学习深造、岗位轮岗、能力资质等多维度的传承人选拔机制,构建系统化能力培养链,通过“过渡期+辅导期”机制防范仓促交接导致的经营断层风险。推进治理结构现代化,优化股权架构,审慎设置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形,推行职业经理人覆盖核心岗位。构建“三会一层”分权制衡体系,明确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及权限清单,消除“家长式决策”现象,强化合规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重点防范内部人控制风险。
(作者为省政府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