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本报苏州5月19日电(记者苏雁 光明网记者姬尊雨)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发布仪式18日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行,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同步启动。
2023年起,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苏州丝绸博物馆、北京邮电大学融合各自在文物研究、数据供给、技术研发、市场转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合作建设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2025年,数据库完成建设。
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是基于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的新型数据架构体系,建立了标本库、素材库、基因库的三库新架构,服务文物保护、创意开发和文化研究三个工作方向,开发了基于模型计算的应用工具箱,从线图、矢量图、色彩等方面实现自动计算生成和提取,满足纹样开发应用实际需求。通过“采存算”一体化底座,建立入库数据标准,确保入库丝绸纹样数据的高质量。目前,数据库高质量丝绸原生纹样数量超过一万个。
在数字化采集环节,采用北京邮电大学自研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对文物复杂材质的纹理高精细、色彩光泽高还原、几何结构高原真等难题,提出基于迭代学习的智能布光和融合多模态联合架构的软硬一体化文物数字采集方案。这是该系统首次在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采集中应用,实现了采集系统核心软硬件的国产化。这套融合感知计算的采集系统已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搭建完成,显著提升丝绸纹样采集效率。
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采用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市场应用同步进行的工作方式,两年来已在新中式服饰、潮玩手办、美妆等领域授权使用30余批次,形成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和跨界联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