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成立GHG绿色船舶创新联合中心、贻贝船海创新服务联盟,汇聚行业资源,锚定产业需求,促进技术突破,实现示范应用——
推动青岛船舶制造业向新向绿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航运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全球减排进程,使用GHG(即“温室气体”)绿色船舶,以新型能源燃料替代传统燃料,是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的关键。
5月16日,以“智航深蓝 绿动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青岛船海现代服务业生态融合发展座谈会在市北区举办,来自相关领域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协会等单位的负责人齐聚青岛,现场讨论在全球航运业碳中和转型浪潮下,如何破解绿色船舶技术研发碎片化难题。GHG绿色船舶创新联合中心、贻贝船海创新服务联盟现场成立。
以此为契机,青岛将汇聚行业资源,锚定产业需求,促进技术突破,实现示范应用,推动船舶制造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以技术“绿色化”推动产业“高端化”
前不久,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全球航运业净零排放法规,将制定强制性船用燃料标准和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首次在整个行业领域内结合强制性排放限制与温室气体定价机制,目标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
所谓绿色船舶,是指以LNG(液化天然气)、甲醇、氢、氨等为燃料的动力船舶。除了更加环保低碳,绿色船舶的制造附加值也更高。据悉,同样规模的一艘船舶订单,安装传统发动机的订单价为7000万美元左右,安装LNG、氨等新燃料动力系统后,订单价便能提升至约9000万美元。
在我国,相关动力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向新、向绿的发展大潮中,青岛迎头赶上,正借力技术“绿色化”,推动产业“高端化”。
在相关领域,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正满载“绿色新动力”,从青岛加速驶向全球。去年,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青岛企业与比利时船东CMB等签约,全球首条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预计2026年在青岛交付。
但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船舶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技术标准体系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未来,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从而推进新能源船舶广泛应用,助力航运业实现低碳转型。
市科技局海洋科技处处长李德强就青岛船舶航运科技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在“海创计划2.0”政策中,青岛提出重点发展6大优势产业和2大未来产业,其中,船舶与海工装备被作为优势产业重点提及。
强化绿色船舶发展,青岛支持研制液化天然气、甲醇、氨、氢等新燃料动力系统,以及电力船舶动力系统、燃料存储供给、能源管理系统等关键装备,开发新燃料船舶、电动船舶、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船舶。同时,要突破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货载、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推动关键技术落地,系列政策还提出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例如,支持船舶产业创新,打造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
业内专家表示,在当前全球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航运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深化产研合作,加快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开放融合、智慧低碳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打造“技术孵化-产业落地”的双螺旋协同体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减排目标和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更新,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青岛要促进行业各方协同创新,构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才能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彼岸。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船海现代服务业生态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此次座谈会上,青岛成立了GHG绿色船舶创新联合中心。该中心由青岛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等共同发起成立,要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工程化开发、原型验证的创新矩阵。
短期内,该中心旨在打造绿色船舶技术策源地,突破关键系统集成瓶颈;中期目标是构建船舶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引领行业标准建设;长期来看,锚定成为全球绿色航运技术创新的重要支点,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该中心将实施“三维驱动”机制:建立技术攻关联合体,重点突破零碳燃料、智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池,推动专利技术的交叉授权应用;搭建与贻贝联盟的成果直通机制,设立技术转化专项通道。
这个“贻贝联盟”,就是刚刚成立的贻贝船海创新服务联盟。联盟由青岛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构建了覆盖技术中试、系统集成、商业运营的全链条服务网络,要解决船舶产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作为GHG绿色船舶创新联合中心的战略协同体,联盟要聚焦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与产业服务生态构建,承接创新中心产出的成果落地生根,形成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价值转化加速器。在产业链共建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盟要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和创新示范场景落地,加快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此,联盟要创新“双向赋能”机制,建立中心成果优先转化通道,组建专业化技术应用服务团队;打造船舶服务生态平台,集成供应链管理、设备健康监测等数字化工具;构建标准化服务输出体系,形成可复制的绿色船舶升级解决方案。
作为技术研发核心枢纽,GHG绿色船舶创新联合中心与贻贝船海创新服务联盟形成了“技术孵化-产业落地”双螺旋协同体,将依托青岛海洋产业集聚优势,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开放性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青岛船舶制造业向新、向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亚楠
(作者: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