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丝绸上绣得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纹样,通过数字采集也能变成数据产品。5月18日上午,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正式发布,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启动。丝绸纹样数字采集用上“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这是该系统首次在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采集中应用,采集效率将大大提升。
为丝绸纹样构建“数字DNA”,首次用上“智能布光原真系统”
记者在丝绸纹样数字采集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全球首套应用于文物采集的“智能布光原真系统”。这套由北京邮电大学自主研发、国产化率100%的设备,让丝绸纹样的采集效率大大提升。面对丝绸复杂的光泽变化和纹理细节,系统通过迭代学习算法,能精准还原每一根丝线的色彩与质感。
“以前人工采集一件丝绸纹样要数小时,需要通过放大设备边观察、边手绘、边记录,现在系统自动完成布光、拍摄、合成,还能智能纠错。”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正在采集的丝绸纹样,这种将AI视觉算法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创新,不仅保障了数据安全,更为后续的数字文创开发提供了高质量素材。
“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针对文物复杂材质的纹理高精细、色彩光泽高还原、几何结构高原真等难题,提出基于迭代学习的智能布光和融合多模态联合架构的软硬一体化文物数字采集方案。其中的高光谱采集重点面向色彩的原真获取、激光扫描解决文物结构的感知、摄影测量获取文物的材质。
工作人员建立了“标本库+素材库+基因库”的三库架构,如同为丝绸纹样构建数字DNA。如今,苏州丝绸博物馆已经有上万件丝绸纹样实现数字化重生。
建立跨专业年轻团队,实现丝绸纹样的活化利用
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告诉记者,丝绸纹样记录着千年染织绣杰出技艺,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博物馆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和创新应用,发挥馆藏丝绸纹样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融合各自在文物研究、数据供给、技术研发、市场转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跨专业年轻团队,着力推动“数字化+纹样”创新转化应用,合作建设“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
在对丝绸纹样的活化利用过程中,许多创新举措和文化创意都来自苏文投集团年轻的数字化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26岁,其中还有2位“00后”。
钱兆悦介绍,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是基于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的新型数据架构体系,技术亮点非常多。“建立了标本库、素材库、基因库的三库新架构,服务文物保护、创意开发和文化研究三个工作方向;开发了基于模型计算的应用工具箱,从线图、矢量图、色彩等方面实现自动计算生成和提取,满足纹样开发应用实际需求;通过‘采存算’一体化底座,建立入库数据标准,确保入库丝绸纹样数据的高质量。”钱兆悦对记者说。
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采用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市场应用同步进行的工作方式,目前已在新中式服饰、网络游戏、潮玩手办、美妆、贵金属等领域授权使用30余批次,形成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和跨界联名产品。
探索数字化新路径,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启动
折枝牡丹纹、青地团花纹、孔雀鸳鸯纹……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内,不仅有精美的丝绸文物陈列、动态的栽桑养蚕展示、传统的织机表演以及现代丝织技术的创新应用,更有7万多片珍贵的丝绸纹样收藏于此。
钱兆悦介绍,苏州丝绸博物馆内藏品非常丰富,包括丝绸博物馆参与修复的国内出土文物复制品、明清以来的苏州丝织品,以及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丝绸生产中心的丝绸样本。如何让这些古老的藏品走出“深闺”、以丝绸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丝绸纹样数字化,成了苏州丝绸博物馆的一个发力点。
钱兆悦对记者说:“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洞察织绣类文物保存现状,解析织物结构和技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汇聚文创设计师和专家进行二次创作,深入挖掘丝绸纹样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进行解构,让其成为不同领域的创新生产要素,把数据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
结合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建设和丝绸纹样数字创新应用,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启动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围绕纹样、色彩、技艺三个方面,联合高校、非遗传承人、丝绸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丝绸纹样标准化研制和数字场景建设,深化馆藏数字资源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为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探索数字化新路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
上一篇:以油画描绘北疆大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