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专藏”首次集中亮相,读者“来信”不断
创始人
2025-05-18 01:05:58
0

转自:上观新闻

“我们果然到上海图书馆找到叶老师了。”看完叶永烈专藏捐赠展,老年读者蔡玉坤如是开心留言。

传奇作家叶永烈生前向上海图书馆捐献手稿藏书时曾动情说,“我原本设想,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写着:‘对不起,我不能再为您回答为什么!’现在似乎可以改为:‘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读者至今来信不断,叶永烈的手稿接续替他回复着新老读者。

“纪念叶永烈先生诞辰85周年暨叶永烈专藏捐赠展”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是“叶永烈专藏”的首次集中亮相,从9987件捐赠品中遴选而出的手稿、书信、录音录像带等80余件展品在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展出,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为未来而幻想的心,原来做了更多

科学是抵达未来的必然方式,而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与光明,这是叶永烈在文字中不断思索的命题。他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小说写于1961年、出版于1978年,上架后读者排队购买,“那么旧的一本稿子,拿出来竟然印了三百万册!”叶永烈曾在后来的访谈中如此表述。

1984年,由叶永烈原著并编剧的电视纪录片《小灵通》“上线”,“系列片寓知识于故事中,尽量让小观众从有趣的故事中长知识、广见闻。”而叶永烈拍完二十集意犹未尽,“小观众如果喜欢的话,我们打算再拍二十集。”如今,近50年过去了,那位漫游未来的“小灵通”,仍吸引着不同年龄读者的目光。

叶永烈《在拍摄<小灵通>的日子里》手稿(复写件)。(孙彦扬摄)

展览展出的叶永烈科幻作品手稿,很多是读者的“童年最爱”。比如,他笔下的“科学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将科幻、探案、悬疑、谍战等元素结合起来,陆续在《文汇报》等报刊上连载,一时间影响颇大。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也从叶永烈的手稿中窥得其心血。叶永烈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首位中国会员,应瑞典科幻作家萨姆·伦德沃尔之约,他曾专门写了一本《中国科学幻想小说发展史》,并在瑞典、英国等国出版。这是一次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梳理,更是面向世界的推广。

叶永烈《中国科学幻想小说发展史》初稿。(孙彦扬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子武田雅哉在复旦大学研究“中国早期科学幻小说”,多次到叶永烈家中交流、拍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叶永烈得以不断溯源中国科幻小说,而后来武田雅哉与林久之合著《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更是这一中外交流的产物。

叶永烈致武田雅哉函(复写留底件)。(孙彦扬摄)

从“泳书池”到上图东馆,市民共享书房

叶永烈笔下,“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通路是光明而美好的。或许是科幻写作的另一面向,也或许是他的本能,叶永烈保护现实、钟爱一手资料,家中没有废纸、废磁带亦或铁盒中的“废胶片”。这一“纪实”的文艺观也逐渐延伸到他的纪实写作中。

在电脑没有普及的年代,叶永烈喜欢在写作时放一张复写纸,只需一支圆珠笔,就能形成一份天然的“拷贝”。还有成摞的录音带,上面仔细标注采访信息,放入铁皮柜中保存。“那个年代,录音带是笔不小的开支,很多人会选择消磁以反复使用,但是叶永烈不是的,他会保存下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部副主任刘明辉告诉记者,在这些录音带中,有叶永烈同音乐家贺绿汀、日本科幻文学研究者岩上治、中共“一大”亲历者王会悟等人的访谈。截至2017年底,叶永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的录音、录像带已达1300多件,这也为当下上海图书馆数字化录入这些资料提供了便利。

叶永烈的部分采访录音带。(孙彦扬摄)

尽管鼓鼓囊囊的旅行袋中放着厚实的复印资料、采访手记与录音磁带,但叶永烈毫不吝于将作品“推倒重来”。在其《思乡曲》采访手记初稿中,标题下写着“初稿,写了一万字,推倒”。2019年,叶永烈身体已是病重状态,他在ICU病房中告诉刘明辉,《红色的起点》是他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其“红色三部曲”之一,多面记叙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以其独特的风格不断书写中国。

叶永烈将家中顶楼的游泳池改建为书房,并将其比喻为“游书池”。而位于上图东馆四楼的展览现场,放置了叶永烈在书房中读书的大幅照片,摆置藏书树、录像带以及蓝色的文献转运箱,就连桌布花色都与叶永烈书房中的呼应。视线移开,上图书桌自由散落在四周,书房的氛围随处呼应。

上图书桌与展览空间交织。(受访者供图)

“这里的阅读空间是全龄友好的,尤其是假期很多家庭来阅读,小朋友在对叶永烈有所了解的同时,又能与他‘共处一室’感受安静的阅读氛围。”现场工作人员说。

读者正在阅读。(孙彦扬摄)

叶永烈是非常亲近图书馆的,其岳父杨悌研究《资治通鉴》而写下的《通鉴事纬》等著作完整保存于浙江图书馆,自己满满“一卡车”的手稿藏书也安置在他年轻时不断查阅资料的上海图书馆,“不仅能够妥善保存档案、文稿,而且便于供研究者查阅、利用。”而现在,展览空间无缝衔接的市民书房,也让“阅读”一词有了更广泛、更生动的意义。

原标题:《“叶永烈专藏”首次集中亮相,读者“来信”不断》

栏目主编:李婷

来源:作者:文汇报 孙彦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青少年网球城市挑战赛(内蒙...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5月17日讯  (记者  柴思源)5月1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网球城市挑战赛...
焕发博物馆持久活力 转自:内蒙古日报□袁宝年  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北疆文脉·新启未来”主题活动,将“10平米”博物馆植入...
园区强支撑 云咖正跃升 转自:云南日报在位于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云南中啡食品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上,经过烘焙、...
乌兰察布:让劳务品牌成为促就业...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乌兰察布5月17日电  (记者  郭奇男)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坚持问题导向和严的标准 分类指...   新华社石家庄5月1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16日至17日在河北唐山市检查指...
北京成立我国首个脑机接口临床病...   本报讯(记者 柴嵘)昨天,北京天坛医院成立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将通过开展科研及临床试验,推动...
前4月我区新能源发电量突破10...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5月17日讯  (记者  康丽娜)据自治区能源局最新消息,今年前4月,自治区新能...
大运河岸有座糯米大坝 大运河连镇段曲折多弯,被称为“九曲十八弯”。 陈鑫露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宋昀倩  大运河...
梅洛尼会见默茨时称自己非 “国...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被问及是否会为德国总理默茨即将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会面提供建议时表示,自...
50名日本青年解锁课本外的立体... 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和日本青年分组讨论。 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吴娜 实习生 孙择 隆楚妍  5月1...
迈出艰难一步 未实现突破   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双方三年多来的首次直接谈判。双方就互换1000名...
逐“光”而行向未来——在“中国...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武汉5月17日电 能背在身上的激光工坊、可每秒传输1.2TB数据的光纤、会自动...
潘展乐全国游泳冠军赛夺冠 来源:新华社微博 【潘展乐400米自夺冠】在刚刚举行的2025年全国游泳冠军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
岛内舆论担忧“非核家园”冲击台...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台北5月17日电(记者李建华)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简称核三厂)2号机17日正式除...
2025创新核药专题会议在锡举... 来源:无锡日报  昨天(5月17日),2025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平行论坛之一——2025创新核药...
市领导调研便民就医公共交通优化... 来源:无锡日报市领导调研便民就医公共交通优化提升工作 “一院一策”优化就医公共交通体系 细致入微解决...
以军过去48小时行动致加沙地带... 转自:财联社【以军过去48小时行动致加沙地带200人死亡】财联社5月18日电,据加沙政府媒体办公室当...
转存了解!这件即将归国的文物大...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
“流动探头”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本报果洛讯 (记者 余晖 李永波) 5月14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委社会工作部举办玛沁县“流动探头...
返回海晏村创业的年轻人 夕阳熔金、晚霞绚烂,昆明滇池之畔的海晏古渔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里有着“落霞与孤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