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娜 实习生 孙择 隆楚妍
5月12日至16日,一场特殊的“破次元”之旅在北京展开——东京高校的50名青年学子跨越东海,用脚步串联起截然不同的中国切面:在太和殿前触摸600年历史的砖石纹路,在自动驾驶汽车里惊叹科技脉搏,更在中日学生的表情包互动中,发现课本之外的鲜活中国。
这场由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牵线的交流,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打破认知滤镜的“立体中国发现之旅”。中日友好东京都青年访华团团长中野修表示:“希望日中两国青年通过面对面交流增进了解,建立深厚友谊。”
AI、动漫成热门话题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欢迎仪式上,中日青年围绕科技与文化主题展开了一场充满活力的“破冰”讨论。日本学生森田武琉分享了GPT辅助学术研究的经历,话音刚落,北语日语系学生谢珊珊便立即举起手机,展示DeepSeek的日语学习功能,现场气氛轻松愉快,笑声不断。
分组讨论中,经典动漫《名侦探柯南》成为沟通的桥梁,引发热烈共鸣。当北语学生坦诚“因动漫报考日语专业”时,东京大学的佐藤美咲感慨道:“原本以为动漫只是日本本土的文化输出,没想到竟成为中国青年了解日本的窗口。”
尽管多数学生具备基础的双语交流能力,但即时翻译App与表情包的灵活运用,让交流更加生动有趣,充满青春活力。日本青年桦岛俊辉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识:“比起数据化的国家介绍,我更想知道同龄人如何用AI学习、如何看待职业规划。”
随后,中日学生共同上了一堂汉语体验课。日本青年学生粕谷圣恩表示:“日语和中文有许多相近之处,通过学习中文,我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不过,中文的繁体字与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差别较大,读写起来有些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课本知识变成真实场景
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是日本青年学生此行最期待的打卡地。当访华团踏入故宫博物院,沿着中轴线依次探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核心建筑时,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这座古老宫殿的独特魅力。日本青年学生小堤宥武感叹:“课本里的历史知识,在这里都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真实场景。太和殿的磅礴气势,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在珍宝馆与钟表馆,访华团成员们驻足良久,欣赏精美的金器、玉器及18世纪中外钟表,对文物背后的工艺智慧与文化交流史表现出浓厚兴趣。日本青年学生山村亮介一边拍摄记录,一边感慨:“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与融合。”
京郊行程则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访华团来到风景秀美的京郊顺义区柳庄户村,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桦岛俊辉坦言:“来参观之前,我对中国乡村的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里,这次实地走访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乡村,体验到了真实的乡村生活,我非常喜欢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
感知未来城市的脉搏
参观科技企业的行程,让日本青年见证了北京的未来感。从物流智能化分拣的高效运作,到自动驾驶的前沿体验,再到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科技氛围,日本青年学生全方位感受了科技创新如何融入北京城市发展的各个角落。
在体验区,访华团成员乘坐了自动驾驶车辆,亲身感受这一前沿技术的魅力。车辆在道路上平稳行驶,自动识别交通信号、避让行人和其他车辆,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司机”在操控。访华团副团长井上正顺表示,这种体验令人印象深刻,乘坐过程中,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平稳,车速适中,“很多日本青年都感到非常惊讶”。
大四学生渡邉凜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学习的是国际政治专业。她向记者介绍,在日本的教育中,更多关注西方,对东亚尤其是中国的了解相对较少。而且在信息获取上也有一定限制,所以她想亲自来看看中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渡邉凜说,在日本,虽然也有相关技术的研发,但还没有像中国这样在公共道路上广泛应用。这次乘坐自动驾驶车辆,感觉非常平稳,“就像老练的司机在驾驶一样,而且人们似乎已经很习惯这种出行方式了。”
日本青年板谷恒希非常喜欢北京,他兴奋地和记者分享道:“北京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城市很大,我遇到的学生都很友善,他们日语说得很好,也很健谈、积极。我喜欢北京,以后还想再来。这次在北京参观了长城,还有科技公司、自动驾驶体验点等,我感受到北京既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又有美好的未来前景。”
上一篇:迈出艰难一步 未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