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宋昀倩
大运河滚滚流淌,到了沧州市东光县连镇变得曲折多弯,流势凶险,历史上洪水在这里多次决口,沿岸百姓遭受危难。就在这段被称为“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上,一座由糯米浆铸就的夯土堤坝静卧300余年,这就是谢家坝。
连镇因运河漕运而兴,各类货物从这里装船,南销齐鲁、江南,北达京津。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讲解员介绍,德州四女寺枢纽至沧州谢家坝段直线距离仅有52千米,但经过88个弯道,河道延展为95千米,总落差4米,流速从每秒1.2米降至每秒0.5米。
河水含沙量高、水量变化大,湍急水流常令途经连镇的船舶倾覆。为破解困局,元明清三代对连镇河道进行过大规模整治,有意保留弯道,延长河道、减缓水的流速,不建一闸而实现航道畅通,其往来漕船平稳驶过,形成“三湾顶一闸”的独特水利智慧。
然而,弯道治水并非百利无一害。河道弯曲引发水的横向环流,不断冲刷凹岸,尤以弯道顶冲点最为凶险,而谢家坝所处位置正是大运河连镇段的一处顶冲点核心。
清康熙年间,连镇当地一名谢氏乡绅捐资,从南方购入1万余斤糯米,组织民众以糯米浆混合白灰、黄土,逐层夯筑成坝。谢家坝除了材料独具特色,坝体结构亦暗含工程力学——底部以柏木桩加固地基,中层铺毛石垫层,顶部以每层18至20厘米的厚度夯筑糯米浆层,形成“上柔下刚”的分层抗压体系。
“正因为这些特性,谢家坝不怕强水流冲击,越泡越结实,因此谢家坝也有‘铜帮铁底’的美誉。”这位讲解员介绍,谢家坝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整体稳定性好,在运河水势震天的年代,它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谢家坝建成以后,连镇数百年没有决堤过。”为了纪念这位谢氏乡绅的义举,这段大坝被当地百姓称为“谢家坝”。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徐孟茹在研究中发现,谢家坝的修建并非仅靠谢氏一族,当谢氏先祖倡议筑坝时,各商会、商号纷纷慷慨解囊,出人又出力。“谢家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依存,也是共克时艰、合作共赢精神的体现。”在徐孟茹看来,糯米浆凝固的不仅是泥土,更封存着士绅的担当、商帮的远见与百姓的坚韧。
2014年,伴随大运河申遗成功,谢家坝再次成为焦点。徐孟茹感叹:“德州到沧州的运河保持了古时候的原始状态,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这么原生态的大坝了。”
如今的谢家坝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运河沿线的“活态博物馆”。每到周末,研学团队的孩子们会在坝顶的水工智慧展示馆里体验夯土制作,用迷你木模将糯米浆与黏土混合,感受古人“一锤一錾筑平安”的匠心。从糯米筑堤的匠心到弯道代闸的智慧,从乡绅捐资的义举到年轻一代的护坝传承,谢家坝作为北方糯米坝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