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梅 刘珂瑜
在青海兄弟乳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看着张成龙专注调试冰淇淋配方的身影,我们内心满是感慨。这个青年创业者手中的搅拌器,搅动的不仅是高原特色食材的奇妙组合,更是“青字号”产品转型升级的新希望。
十余年创业路,他用冰淇淋为青海特色产业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窗,而这背后,是令人动容的坚持与智慧。
通过张成龙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他孤身一人奔赴上海、深圳求学的身影。在甜品赛场上摘金夺银后,他更加坚定地回到家乡从事具有青海特色的冰淇淋研发事业。“万物皆可冰淇淋”这句理念在他的实践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口味创新。在冰淇淋研发上的巧思,不仅赋予他手工冰淇淋鲜明的地域特色,更让“青字号”产品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实现了附加值的飞跃。他的创新之举,不仅为店铺赢得口碑,更在全国甜品大赛中载誉而归,生动诠释了青年创业创新的无限潜力。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全国掀起。在青海,像张成龙这样的青年创业者,为创业市场注入了活力。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力量对新兴产业的强大赋能。他用创新思维,让传统农牧产品以全新姿态进入市场;用现代营销手段,让青海特色走向全国。这种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与持续的行动。青年创业者应像张成龙一样,立足本土,挖掘优势,将地方特色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大胆尝试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当黑枸杞、藜麦变成冰淇淋,当青海湖、雪豹成为文创雪糕的造型,“青字号”产品不再是初见时的模样,而是以年轻、时尚的姿态吸引着各地消费者。这不仅是产品的升级,更是青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如今,在政策的东风下,青海的青年创业者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不仅在资金、场地等硬件方面给予支持,还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创业者搭建展示平台,挖掘优质项目,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张成龙依然在创业路上奋力前行。今年10月,他将带着凝聚青海特色的冰淇淋,踏上意大利国际赛事的征程。他的成功是青海青年创业环境优化的生动体现。我们坚信,他带去的不仅是美味的冰淇淋,更是中国青年创业者的智慧与担当,是“青字号”产品走向世界的决心与信心。
张成龙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创业者的坚持,更为青海特色产业如何突围提供了样本。传统农牧产品如何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地域特色如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他的实践给出了答案——用匠心打磨产品,用创新打开市场。青海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天然宝藏。青年创业者应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大胆创新,敢想敢做。只要将自身创意与地方资源、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定能创造出更多像哈桑手工冰淇淋这样的成功案例,为青海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下一篇: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