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隧道暗挖创新技术第一人”王金一、中国造船界屈指可数的女性高级调试工程师马玲、破解机场“边飞边建”难题的上海机场飞行区工程领域专家斯碧峰……
5月9日,2025年上海市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揭晓,他们榜上有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总工会获悉,此次接受表彰的上海市模范集体有299个,上海市劳动模范有430名,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有168名。
此次评选工作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人民城市建设治理等各个方面开展推荐评选。
在上海市模范集体中,企业集体214个,占比71.6%。在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430人,其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343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68人,其中,医务工作者29人、教育工作者27人、政法干警24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平均年龄45.4岁;女性201人,占比33.6%;中共党员占比78.6%,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大国工匠1人(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空间飞行器总装组班组长曹毅);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1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6人。
表彰对象中,有在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优秀代表;有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等方面的优秀代表;有在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等方面的优秀代表;还有网约配送员、快递员、家政服务人员、养老护理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代表。例如,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盾构施工队长王金一是中国隧道暗挖创新技术第一人,在14号线静安寺站项目中,首创国内地铁车站多顶管施工技术;在龙水南路越江隧道项目中,首创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超浅覆土施工技术,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调试工程师马玲,从大学毕业起,便投身船舶调试一线,从散货船、原油轮、钻井平台到大型邮轮,一步步成为中国造船界屈指可数的女性高级调试工程师,并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爱达·魔都号”海上试航工作。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飞行区工程部部长斯碧峰,主持完成浦东机场三期、四期扩建等重大项目,累计建设跑道面积近千万平方米,年服务航班起降超53万架次。面对机场需“边飞边建”的难题,他首创“施工-运营动态协调”模式,通过电子围栏划定作业区域,结合BIM建模预演施工流程,实现跑道单日内7次安全切换;研发PHC管桩地基加固技术,将软土地基沉降差异控制在1.5‰以内,确保浦东机场四期跑道十年零返修。
上海市模范集体中,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室守护着全球最大规模地铁网——21条线路、896公里轨道、日均1200万客流的安全高效运行。面对复杂运营环境,团队打造全国首个“控制-指挥-协调”一体化调度中心,实现从分散管理到“一网统管”的跨越,常年保持99.99%列车正点率。2025年春运,团队创新“夜间延时+动态增能”策略,及时加开列车249列次,快速转运12.3万名深夜抵沪旅客。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介护照料中心,主要收住照护高龄失能老人。他们用专业方式悉心照顾老人,譬如为高龄老人不断调整喂食方式,坚持护理全身烧伤面积达95%以上的特殊老人20多年,护理90多岁肺部反复感染的奶奶到痊愈。他们以创新提升专业照护能力,每月定期开展实操培训和情景模拟,不断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及实操能力。面对高龄失能老人长期卧床压疮、指间褥疮、鼻饲安全等问题,团队提出了糖果枕、手指分离器、鼻饲管中巧用罗伯特开关等创意,用小创新切实提升老人舒适度。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