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胡俊青
山海“飞地”建设是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之一,通过“飞出地”与“飞入地”之间的行政对接关系,促进发达地区与加快发展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以此促进区域追赶跨越发展。衢州作为浙江省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通过“山海协作”飞地经济模式(如科创飞地、产业飞地、消薄飞地等),有效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地理局限、人才短缺、产业低端化等问题,形成了“研发在外、生产在内、税收共享、要素互补”的发展格局。其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是突破地理约束:飞地经济重构产业空间布局。通过飞地经济,衢州突破地理限制,形成“研发—孵化—生产—销售”跨区域产业链,实现产业空间重构。衢州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市场、人才等要素集聚能力较弱,而飞地经济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山(衢州)海(发达地区)协同”发展。产业外迁与本地升级并行,将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如研发、营销)布局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发达地区,如衢州海创园(杭州)吸引数字经济、新材料企业入驻,再导流回衢生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浙江省统筹安排山区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飞地建设,衢州利用飞地承接产业,腾出土地用于生态保护或高附加值农业,本地保留生态友好型产业(如农业、文旅),如衢江区荷鹭牧场依托山海协作,发展“乳制品加工+农旅融合”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将衢州的农产品推向市场。
二是破解人才困境:柔性引才与技能提升。飞地经济通过“人才柔性流动”,让高端人才在发达地区工作,但技术成果在衢州转化,同时提升本地劳动力素质。针对山区县普遍面临“引才难、留才更难”问题,衢州通过飞地模式建立“人才飞地”,实现“工作在外地,贡献在衢州”。科创飞地吸引高端人才,衢州海创园(杭州)积极引进高端企业入驻,引进高层次人才,孵化项目回衢产业化。在上海建立科创飞地——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打造“研发在张江、生产在衢州”模式。本地劳动力技能提升,飞地企业(如鄞衢产业飞地)与高校合作培训,如中国药科大学与衢州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提升本地工人技术水平。
三是优化财政造血:税收分成与村集体增收。飞地经济通过利益共享机制,让山区县获得稳定财政收益,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传统县域经济依赖土地财政或转移支付,而飞地经济通过“保底收益+税收分成”模式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税收共享机制,慈溪—常山产业飞地实行“固定分红+税收分成”,2024年首期分红300万元,税收向常山县倾斜。山海协作“消薄飞地”,是带动山区薄弱村集体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鄞衢“消薄飞地”位于鄞州万洋众创城,是浙江省受益人口最多的“消薄飞地”。村集体“飞地抱团”模式,促使柯城区经济薄弱村联合投资小微创业园实现每村年均增收。
四是推动产业升级:从低端制造到高附加值产业。飞地经济帮助衢州“借梯登高”,引入发达地区先进产业,避免低端锁定。衢州传统产业以化工、建材为主,飞地经济推动其向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转型。产业链升级,鄞衢产业飞地引入华朔科技、任翔机电等高端装备企业。慈溪—常山飞地聚焦碳纤维高强同步带、智能空调等高端制造项目,2024年产值2.6亿元。数字赋能传统,衢州海创园(杭州)孵化数字经济企业,推动本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五是生态与经济协同:破解“两山”转化难题。飞地经济帮助生态功能区“既要GDP,也要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衢州部分县(如开化)属生态敏感区,飞地经济实现“产业外迁、本地保护”。制造业外移,本地发展绿色经济,将高污染环节外迁至飞地(如鄞州产业飞地),本地保留文旅、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导入,衢州绿海飞地(深圳)对接环保技术,推动本地产业低碳转型。
县域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单元,“飞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资金的分配与下放均在其范围内进行。飞地平台成为衢州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发展主平台,在承接发达地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在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完成县域基础设施投入,吸引社会性投入,实现县域工业总产值明显增加。
(作者单位:衢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