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9日讯 现代社会,肥胖已不仅仅是一个体重数值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尤其与焦虑和抑郁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影响。近日,青大附院临床心理科专家为市民解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体重管理,揭秘肥胖与情绪的关系。
许多人以为心情不好只是短暂情绪波动,但其实肥胖人群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研究显示,肥胖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相反,情绪低落、焦虑紧张也可能加重肥胖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肥胖与情绪问题交织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心理机制,其中,情绪性进食备受关注。当压力、孤独或沮丧时,许多人倾向于通过食物来缓解情绪,尤其偏好高热量、高糖食物。肥胖会导致体型焦虑、外貌评价常常导致自我形象受挫,进而引发社交回避、孤独感和自我否定。肥胖会引发慢性炎症、激素紊乱(如胰岛素抵抗、皮质醇升高),这些生理变化本身也与抑郁和焦虑状态密切相关。
及时识别情绪问题对于打破恶性循环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关注以下信号:总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显著变化(暴饮暴食或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劳感;对体重、外貌产生极度焦虑或自责;逐渐回避社交活动。如果上述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视。
体重管理和情绪管理是双向促进的,二者可以并行。市民可以从调整生活方式做起。首先是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如快走、瑜伽),运动本身可促进多巴胺、内啡肽分泌,有助于提升情绪。市民要全身心投入到进食过程,用心去体会对食物的渴望、身体的反应、进食时身体的感觉(正念饮食),避免用食物应对情绪波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能帮助控制情绪性进食、调整负面思维。团体治疗或支持小组也能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我认同感。当情绪问题较重时,可以考虑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帮助,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
肥胖与情绪问题像双螺旋一样相互纠缠,只有正视情绪,管理压力,才能更好地管理体重;只有积极改善体重,也才能为心灵减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刘聪聪
(作者: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