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刘凯 北京报道
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依据标准化工作的整体部署与安排,工信部现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广泛征集各界意见。此次公示旨在汇聚多方智慧,确保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行业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从而为汽车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提供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依据。
据了解,此次《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汇聚了行业内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从项目建议书披露的主要内容来看,该标准对汽车车门把手的多个关键方面提出了详细且明确的安全技术要求。在安装要求方面,针对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标准明确了其安装位置、安装方式以及安装牢固程度等具体指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车内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通过该把手打开车门,保障生命安全。
车企为何钟爱隐形门把手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标志性符号。从特斯拉Model 3的电子弹出式设计,到蔚来ET7的感应式把手,再到小米SU7的半隐藏式方案,这一看似简单的部件逐渐成为车企标榜科技感、争夺用户心智的“必争之地”。然而,这一设计的普及并非全然受到用户欢迎。有人调侃“开新能源车门前要经历找暗门、摸机关、防夹手三关”,也有人抱怨“打车时因不会开门被后车狂按喇叭”。即便如此,车企仍对隐藏式门把手趋之若鹜。这背后,是设计美学、空气动力学优化、科技仪式感与行业竞争共同驱动的复杂逻辑。
传统汽车设计中,外露式门把手是功能优先的产物。但新能源时代,车企对极简主义的追求达到新高度。隐藏式门把手通过消除车身的凸起结构,使车辆外观更接近“浑然一体”的流线型设计。特斯拉Model S的弹出式把手、高合HiPhi X的按键式方案,本质上都是通过消解机械结构的“存在感”,营造未来座舱的视觉冲击。
《华夏时报》记者翻阅汽车之家平台发现,在该平台筛选的14341款车型中,有1578款搭载隐形门把手,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高达74%。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电动车“去燃油化”的符号特征,更成为车企构建品牌辨识度的关键细节。例如,路虎星脉的隐藏式把手与其悬浮式车顶形成呼应,比亚迪海豹的弹出式设计则强化了海洋系列的灵动感。这也体现出,车企试图通过门把手的“消失”,传递出“科技无需赘饰”的设计哲学。
此外,新能源车企对风阻系数的执着近乎“偏执”。隐藏式门把手可将车辆风阻降低0.01—0.03Cd,虽看似微小,但在电动车续航“分毫必争”的竞争环境中,这一数值意义重大。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其0.23Cd的超低风阻中,隐藏式门把手贡献了约4%的优化效果。对于一款续航600公里的车型而言,这相当于增加约15公里实际里程。尽管用户质疑“增加的续航是否值得牺牲便利性”,但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中,任何能写入参数表的优势都不会被放弃。毕竟,当友商风阻系数多出0.01时,这就成为产品手册上的“硬核卖点”。
隐藏式门把手还重构了人与车的交互仪式。当特斯拉Model S的把手随钥匙靠近自动弹出时,这种“迎宾式”互动让用户产生“被车辆识别”的愉悦感。蔚来ET7的感应式把手则通过微动提示灯,将开车门转化为充满科技感的“解谜游戏”。这些设计本质上是在贩卖“数字时代的高级感”。正如智能手机用面部识别取代Home键,汽车也在用隐藏式把手完成从工具到智能终端的身份转换。
这种仪式感背后是车企的用户画像策略。新能源主力消费群体多为35岁以下的科技爱好者,他们对“非必要但有趣”的设计接受度更高。汽车分析师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设计看似‘炫技’,实则是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趋同背景下,争夺用户心智的‘钩子’。”
需平衡创新、安全和体验
虽然隐藏式门把手有着设计亮点和降低风阻系数的优点,但也暗藏着一系列安全隐患。从极寒天气下的门把手结冰失效,到碰撞事故后的断电锁死,再到涉水环境中的电子系统故障,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缺陷逐渐暴露,甚至成为危及生命的“隐形杀手”。
2024年4月,山西侯平高速发生事故,某品牌车辆因碰撞导致电源切断,电动门把手无法弹出,救援人员被迫破窗启用机械应急装置,延误的黄金救援时间最终造成3人遇难。类似案例在特斯拉、小米SU7等车型中亦有发生,美国消防协会数据显示,电动车事故救援时间因此类设计平均延长25秒,远超传统燃油车。
对此,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播的时候表示:“隐藏式门把手有不少缺点。首先,它重量大,无形中就给车增加了负担。其次,密封性也怎么样,密封不好,噪音就大。它还得靠电驱动,要是车没电了,或者出事故撞了,这门把手很可能就弹不出来了。现在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都是电动车。”
环境适应性缺陷同样不容忽视。2025年1月哈尔滨极寒天气中,多辆新能源车因门把手结冰无法弹出,车主被困车内;广州暴雨期间,某品牌车辆涉水后电路短路,电子门把手失效导致乘客无法脱险。这些事件揭示了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高湿等复杂环境中的脆弱性。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心理安全感的流失,光滑车门表面缺乏直观操作指引,紧急情况下用户常因找不到应急装置而产生恐慌,科技感瞬间异化为“被机器支配”的无力感。
田力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问题源于其过度依赖电子控制系统。传统机械门把手通过物理杠杆原理实现开闭,而隐藏式设计普遍采用电动弹出机构,这种技术路径在常规工况下虽能维持流畅体验,却在极端场景中暴露出致命短板。
同时,田力进一步指出,除了隐藏式门把手,车内交互系统的设计也容易衍生出安全隐患。例如,取消物理按键导致盲操困难、中控大屏棱角尖锐增加碰撞伤害风险、紧急停车按钮位置隐蔽等。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指出,过度电子化设计使驾驶员分心指数提升40%,紧急状态下误操作率上升27%。
面对舆论压力,车企开始探索改良方案。长安UNI-T采用半隐藏式设计,保留流线造型的同时提供物理抓握点;极氪X为电动门添加语音提示功能,降低操作认知门槛;部分车型在B柱增设荧光应急拉环,通过颜色对比强化识别性。这些尝试证明,安全与美学并非零和博弈,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化的冗余机制。
此外,工信部的新标准制定恰逢其时。该标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机械冗余要求门把手在断电、碰撞等场景下仍能通过机械结构开启;标志统一规范应急装置的位置标识,确保可见性与易操作性;强度测试强化门把手在高温、挤压等极端环境中的结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特别强调“防误触”设计,防止车辆翻滚时门把手意外触发造成二次伤害,这一细节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复杂事故场景的前瞻考量。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本质上是汽车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终端转型的缩影。它承载着降低风阻的工程追求、构建品牌差异的营销诉求、满足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逻辑。或许正如乔布斯所说:“设计不只是外观和感觉,设计关乎它如何运作。”当车企学会在炫技与实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时,隐藏式门把手才能真正从争议走向经典。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