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中,漳州古城中的剧院留下三家:大众电影院、侨芗剧场、向阳剧场。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缩影,这三家剧场被留在古城最热闹的地带。它们曾辉煌灿烂,也曾磕磕绊绊,在历史浪潮中起起伏伏。
炮仔街的侨芗剧场从民国时期的星光戏院走来,如今修缮后焕然一新,又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红红的繁体“侨芗剧场”四字书体方圆相济、苍润老劲。剧场前空地的广场舞音乐每天傍晚准时响起。古城里家常的三角梅也在这里一丛丛盛放。
1932年,红军进入漳州城,很多战士在大众电影院第一次看电影。那时叫光明戏院。大众电影院还在太古桥那条路中段,只是早就不放映电影了。现在是一家音乐展演场所,可近距离欣赏各种现场音乐。许多年轻人招呼一声,下班后的夜晚便相聚那里。墙体上“千年古城,在此唱响”的广告语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向阳剧场”四字,朴拙多姿又方劲刚健,取自明代学者黄道周。一串串灯笼修饰着墙体的棱角,屋顶还是红瓦片,木窗和灰塑和谐共存。它曾是漳州府城隍庙戏台,漳州第一公园诞生时被拆除,1957年重建。帝王将相,金袍青甲,才子佳人……木偶戏曾在这里演绎百态人生,后此地专用于放映电影。为适应市场,20世纪90年代还曾增设舞厅、茶座、KTV等。现在它变身“闽南小剧场”,木偶戏又一次登上这个久违的舞台,木头做的人物活跃在表演者的指掌中,唱念做打。下一场,芗剧折子戏开场了,大广弦悠悠被拉开,水袖长长地扬出去。台下一张张八仙桌,桌上茶汤溢香,水仙花正开。芗音芗曲,戏魂戏缘,传统文化在弦音鼓点中回响,路过了听到了,不由得停下脚步。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漳州古城,老厝檐角似乎还挑着唐时的月,映出一地剑气华光;欸乃一声,东宋河的船橹划开那年的水面;朱子的墨迹被镌刻在宋时的雕版;花锦遍市,百物繁华中,被风辗转揉碎的锦歌仍在明代牌坊间流转,清风渐散去,恍惚间,往事已越过山海。
走在古城老街旧巷,总能找到拨动和契合你心灵的那一时那一念那一物那一景。
可怀旧往昔,可展望当下,可憧憬未来,漳州古城面目一新,频频被提及和关注。古装巡游、龙艺穿行、南词曼妙、布袋木偶快闪……各种精彩的文旅节目轮番上演,且行且歌,人们如潮水涌来。
城的悠悠古韵,带着腾腾烟火气,传统闽南文化土壤默默滋养的新业态,绽放别样风华。
如今,天井院、露台、爬山虎、保留着的老店招,北京路、延安南路的中式古典民宿方兴未艾。漳州古城及周边已有近30家民宿可选择,风格各具特色。人们在古厝旧时光里沉沉睡去,第二天新的阳光透过木质格子窗棂印在墙上时,再徐徐醒来,伸一个清闲安适的懒腰。时光经过这座古城时,也不知不觉慢下来。
围炉煮茶之余,凭窗而望,老街长长而去,楼下茶咖小店飘出现磨咖啡的香味。墙角水缸的睡莲悄然而放;东桥亭庙的香火明明灭灭;游动的锦鲤打乱了东宋河中柳枝的倒影;鼓点跳跃,手鼓拍打出最明快的节奏;一池温泉泛着碎银的光虚席以待;修文西路满地投影的水仙花不断变幻,孩子追着游戏;芳华里中,水仙簪花佩戴发间,绣罗衣袂飘飘的汉服女子团扇半遮面,流苏摇曳。闽南书院的讲座开始了,灯谜馆里趣味横生,侨批馆里泛黄的信笺凝结了一段时期的历史;买传统民俗用品依旧到老香港路寻,而五脚距的临街店铺,打白铁的老师傅还在叮当叮当一锤一锤敲打,捶打循环奔跑的四季,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坚守。八宝印泥、漳绣、水仙花雕刻……修文西路非遗一条街可体验非遗技艺,那是闽南文化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九龙江畔,有人在碰杯,有人在直播,还有人在高歌,很多美好的故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古城日益年轻,充满活力。而漳州人对生活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是的,我们对生活一往情深。唯九龙江水和光阴川流不息。
上一篇:外交部:卑劣图谋不会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