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重庆文旅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58.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6.3%。“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以“天天焕新”的创意、震撼的科技与巴渝文化融合之姿,采用“主视角切换”模式,两江四岸轮流C位亮相,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以城市IP点燃城市经济活力。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数千架无人机演绎的灯光秀点亮重庆夜空,吸引假期现场超120万人次观看,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10.2亿次,让重庆再度跻身全国文旅“顶流”。
从央视“出圈”到常态化展演 延伸重庆城市IP影响力
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无人机灯光秀成功“出圈”,当时不少游客感慨“如果能经常举行就好了”。
以“宠粉”著称的重庆人自然深谙城市IP培育之道,经过多次测试后,自4月起常态化展演。常态化无人机灯光秀以每月更新的主题、全球领先的技术配置和全年约90场的展演规模,重新定义了城市夜经济的生态模式,彰显了城市新IP影响力——从朝天门广场的“立体洪崖洞”光影复刻,到南滨路上空跃动的“长江生态鱼群”,持续20分钟的空中诗画背后,是兼顾科技展示与创新游客体验的新探索,打造了独特的城市IP。
汽车、熊猫在智造之都同框,辣椒、小面沸腾着火热生活;当哪吒踩着滑板在朝天门大桥飞驰、当芭蕾舞者与长江索道在云端相遇……“五一”假期的重庆夜空,数千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以光为墨,勾勒出一幅幅巴渝山水画卷,它以全球最大的低空山水舞台为背景,形成独特的城市IP。记者注意到,无人机灯光秀吸引了不少成都游客,他们说,川渝一家亲,加上两江四岸交汇的独特“背景”,表演看起来格外巴适。而在网络上,甚至有外地网友喊话当地文旅“抄作业”。
“‘五一’期间,我们无人机展演的图案选择和编排,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网友建议、观众反馈都是我们的重要参考。”无人机表演秀导演安丽佳透露,诸如“开往春天的地铁”“渝中母城”“过江索道”“创意之都”“沸腾生活”“空中芭蕾”等热门节目,均由观众、网友“选出”。无人机表演秀执行机构重庆卫视策划团队匠心独运,将重庆文旅元素与低空消费新趋势结合,打造专属的重庆城市IP画面,展现全市低空飞行消费蓬勃业态;更用“立体美学”展现千手观音、十八梯、三峡夔门等文旅元素;紧跟热点设计长安莽小五“现身”夜空,带你吃荣昌卤鹅等画面,从“流量”中破圈,开启一场松弛感拉满的“自在旅游”。
千机协同筑牢视觉盛宴根基
城市IP脱颖而出
数千架无人机空中“作画”,如何让它们各自“听话”,这背后离不开“硬核”科技支撑。看似简单的场地转换、节目调整,在实际操作中困难不小,表演画面如何编排演绎,数千架无人机起飞降落如何保障安全,表演队形如何排布,电量又该如何保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决定着重庆城市IP的质感和成色。
据无人机编排的相关技术人员介绍,几千架无人机能够有序起飞并精准降落,首先需要建立无线局域网,通过无线网络将指令传输给每架无人机。通过复杂的算法,可以让飞机差分定位精确到两厘米之内,能够保证无人机在起飞降落时的精准度。同时,能够保证无人机在空中形成画面的稳定性。展演过程中,不仅要安全起飞降落,还要保证无人机在空中精准移动、互不相撞,这需要强大的算法和相匹配的硬件支持。比如在抵御强风时,需要无人机的飞控芯片在瞬间做出反应,电池也要加大电流,用来稳定姿态。此外,无人机表演的精彩之处就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就要在图案设计、颜色搭配、前后转换上做好动画和剧本设计。
相较于传统机型,展演无人机的突破在于“机巢式集群充电系统”——无人机可在表演间隙自动返回充电巢,实现“表演-充电-待命”循环。无人机搭载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识别模块,可在复杂城市空域自动规避高楼、缆线及突发气流。另外,依托重庆建成的上万个5G基站,实现毫秒级指令响应,确保数千架无人机同步误差小于0.1秒。重庆卫视执行团队严谨细致,落实飞行表演及航拍申请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协调多方保障空域、航道与场地,完善“安播”监督审查制度,有力确保表演安全有序、画面精准呈现。
全媒体传播矩阵助力
重庆城市IP闪耀全球舞台
项目宣传推广团队火力全开,通过多平台、多形式传播矩阵,将这光影盛宴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连续5天网络直播、每天超20路网络直播信号,全网无人机灯光秀相关信息超7172条,网络总传播量超10.2亿次,重庆“宠粉”形象深入人心。
5月4日,无人机表演项目团队又发起“全球无人机光影作品征集计划”,集思广益。此举既吸纳全球创意资源,又通过媒体传播扩大城市IP影响力。据了解,展演计划引入AR/VR技术,实现无人机表演与虚拟场景叠加互动,例如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生成定制化光影效果,增强参与感与互动体验,多维度构建IP生态体系。
最新统计显示:近一周,“无人机灯光秀”网络搜索量增长近50倍,两江四岸酒店周搜索量上涨40%,长嘉汇景区晚间游客占比从52%上升至68%,销售额增长26.6%。另外,重庆两江四岸酒店的周搜索量上涨40%,长嘉汇景区18时至24时游客占比从52%上升到68%,销售额增加26.6%,新城市IP为两江四岸“夜经济”注入新活力。
专家说
重庆的创新实践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IP建设开辟新路径
区域经济学专家、重庆三峡学院校长李敬说,前述案例说明,重庆文旅由“网红”实现了“长红”转型。重庆构建了“文化IP-流量运营-业态创新-政策赋能-全民共创”五维协同文旅生态网络,其创新实践包含两个维度:文化价值层面,通过挖掘巴渝文化精神内核,将城市特质转化为情感符号,突破地理景观的同质化竞争;运营机制层面,建立“引爆-转化-留存”的流量动态平衡,通过事件营销、业态升级、全民共创形成可持续运营闭环。
这种系统性转型破解了网红周期律与文化同质化困境,构建“文化价值锚定-技术场景迭代-治理生态协同”的闭环,为超大城市文旅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其本质是以系统思维重塑城市与人的深层连接,通过五维生态网络将流量经济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增值模式,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品牌(IP)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
上一篇:投行对黄金最激进预期:年内冲击4000美元!金价居高不下,有年轻人租三金结婚
下一篇:“一盘辣椒炒肉180元,还要加10%服务费”,中餐馆在海外爆火,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菜品口味、服务与国内基本没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