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治理“流量碰瓷” 不只为了胖东来
□张帆
近日,胖东来公司遭遇两起“流量碰瓷”事件。
4月初,网红玉石博主“柴怼怼”发布多条视频,称胖东来“商超不赚钱,核心利润来自低成本玉石高价销售”;“五一”期间,浙江海宁“胖都来”超市开业,从名字到装修风格都神似胖东来,该公司员工解释称,“都(dū)”取自集团董事长的姓氏。
目前,随着许昌市市场监管部门给出胖东来玉石“合规”的检查结论,以及海宁市市场监管局回应称正认真调查“胖都来”品牌,两起事件的处理已然进入了后半段。但关于“流量碰瓷”的讨论,不应止于胖东来的此次遭遇,如何守护好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亦与此息息相关。
规则是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一旦打破,任何的比拼竞赛都会陷入混乱。而“流量碰瓷”首先破坏的,就是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权益。
卖货明明拼的是商品质量、服务保障,可个别人员非要以“泼脏水”式营销促使流量变现;做生意明明最需要独到、长远的眼光来发家立本,可部分商家只想着怎么“搭便车”快赚猛捞……这些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对于那些合法经营的企业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更糟糕的是,混淆视听的产品让消费者手足无措,带来风险和损失。
如何及时遏制错误做法?主动向相关部门投诉、拿起法律武器显然是最有效的。比如,此次两起事件中,胖东来先后起诉了“柴怼怼商业诋毁、侵犯名誉权”,并对“胖都来”方取证、提交投诉书,以及向对方邮寄律师函。“蹭流量”的本质,就是把投机当创新,把模仿当捷径。要尽可能地降低“流量碰瓷”对企业的伤害,就需要被碰瓷企业抓好时间窗口,予以快速回应。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但这不只是一块招牌的事,背后还要有经营者运营理念的支撑。只想做“一锤子买卖”的,消费者或许会因为相似的名字而误遇“李鬼”,可一旦发现商品质量低劣、体验不佳,第二次就很难再买账了。当经营者有了“蹭流量”的心态,更意味着短视主义战胜了长期主义。尝到了“流量碰瓷”的甜头,很难会有耐心练好产品研发、选品品控的基本功;靠“流量碰瓷”赚得盆满钵满,经营者也就很难主动愿意放下红利、改换标识、重新开始……但是,纵观国内国际,能在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的企业品牌,没有一家是靠“流量碰瓷”成功的。精准聚焦市场需求,踏实做好差异化服务,才是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核心。
此外,身处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避免“流量碰瓷”事件的发生,还需要创新更多协同发力的路径。监管部门既要聚焦线下,更要聚焦线上。自去年9月《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施行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共查办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3547件,同期价监竞争守护行动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8219件。而平台也要担起责任,在内容审核和发布上“扎好篱笆”,不断完善算法推荐规则,避免错误的信息持续传播扩散。
每一起“流量碰瓷”,其实都是一场真与假、是与非的正面交锋。对坚持诚信经营、品质至上的企业予以尊重和保护,让不择手段的“碰瓷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方能持续优化市场环境,使之健康有序、清朗文明,企业发展的信心也将进一步提振。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企业还远远不够,制度性的保护和公众维护权益的意识,也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