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人形机器人半马之后,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今年8月亮相北京双奥场馆。
从春晚扭秧歌,到20支队伍跑半马,再到运动会20余个项目大型竞技,人形机器人出圈一次比一次掌声热烈。
当然,欢呼背后亦有“争议”。春晚机器人下台需要人类搀扶、半马上有选手出发就摔倒以及宇树最近遭遇机器狗安全漏洞……引人发笑的“名场面”也有可能出现在几个月后的运动会上。
跑马拉松考验“体力”,开运动会“体力”“智力”两手抓,人形机器人的2025年,是压力测试满满当当的一年。
人形机器人发展千头万绪。2023年工信部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勾勒出清晰的产业图谱: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发展时不我待。但我们深知,产业发展的逻辑从来不是“零瑕疵才能登场”。不完美之时,敢于亮相、敢于接受审视,是事物发展的重要一环。
无论企业、政府、机构还是公众,看待人形机器人绕不开这样几个道理: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必须从实验室走到赛场和市场;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跌倒是必经阶段;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步伐或许蹒跚,信念必须坚定。
赛道、赛场上非100分的身影,折射出这一新兴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的艰难跨越。人形机器人产业,以孩童般的步态,终究迈出从科幻想象到场景落地的关键一步。
将短板暴露在公众聚光灯下,远比实验室或者PPT、演示视频里的“完美主义”更具现实意义。那些钢筋铁骨承受的压力测试,是为行业未来摸索技术标杆。
审视当下的质疑声,公众既不必因局部故障否定全局突破,也不必对典型企业要么捧杀要么棒喝。
产业界和从业者,更需从各种批评中提炼出建设性价值。人形机器人需要搀扶下台,恰为运动控制算法指明了优化方向;半程马拉松参赛选手摔倒,促使企业完善限定场景下的操作规范与应急机制;而曝出的安全漏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给消费者造成真实损失或伤害之前,尽快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及至运动会上更多维度、更多细节,“啼笑皆非”与意想不到,恰恰是技术进化的阶梯。
每一次公众面前的亮相,外行人看表演,内行人看门道,接受审视的每一小步,都会是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的一大步。以开放姿态拥抱批评、以查缺补漏迭代产品,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从玩具蜕变为工具。
只要是善意和建设性的,掌声与嘘声皆是养分,瑕疵与突破皆为序章,人形机器人迈向未来时代的道路上,不怕跌倒,也不怕跌倒被人看见。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上一篇:“爱卫”行动 绘就城乡健康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