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程健
5月29日至6月2日,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拉开帷幕。这场以“香约庆阳·包容天下”为主题的盛会,既是黄土塬千年民俗的深情告白,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激情碰撞。自2002年首届举办以来,庆阳香包节已从地方性节庆跃升为国家级文化品牌,成为展示中华非遗魅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守正创新:非遗“活”在当下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绣出千年情愫。从《诗经》“赠之以芍药”的浪漫,到宋代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再到如今年产值7500万元、远销26国的“指尖经济”,庆阳香包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本届节会以“守正创新”为底色,既原汁原味呈现香包、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更借助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生机。
如今,全息投影技术正在还原香包制作全流程,机器人身着剪纸服饰走秀展演;AR技术让“抓髻娃娃”在虚拟空间起舞,区块链为每件作品生成“数字身份证”。本土IP“香宝宝”与哪吒、黑悟空等动漫形象跨界联动,非遗工坊与网红打卡地相映成趣。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迭目江腾表示:“我们通过‘非遗+科技’的多元路径,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产业融合: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庆阳香包节的另一大亮点,是“文化+农业+旅游+商贸”的深度融合。节会期间推出两条沉浸式体验线路,串联农耕文化、红色教育、非遗工坊等节点,打造可游、可学、可购的综合型文旅产品。香包、剪纸元素被植入庆阳苹果、黄花菜等农产品包装,联名文创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庆阳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建成3A级以上景区28个,培育文化旅游企业220余家,打造“剪云裳”剪纸服饰、“金针花”香包等知名品牌。2023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8.79亿元,同比增长13%。副市长吴宝定介绍:“我们通过农文旅‘百千万工程’,计划打造百个特色村、千个直播账号、带动万户农户,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同时,与往届相比,本届节会坚持“简朴不减底蕴、庄重不失活力”的办会理念。开幕式摒弃奢华舞美,以陇东民歌、非遗表演等原生态艺术展现庆阳文化的本真之美;场馆建设遵循“能修不建、能借不租”原则,利用现有设施降低成本;招商签约采用“云端连线”,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效率。
数字赋能:文化IP走向世界
庆阳香包的“出圈”,同样离不开数字化传播的助力。短视频《香宝宝庆游记》入选了央视优质稿件,庆阳民歌改编版唱响“兰马”赛事;全网文旅宣传视频累计流量超200亿次,“香香的宝宝香香的城”成为城市新名片。未来,庆阳将依托“东数西算”枢纽,开发智能导游、AR景区、无人机灯光秀等科技文旅产品,让传统文化在元宇宙续写传奇。
正如发布会所言:“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时代的创新性回应。”端午佳节,在董志塬的高天厚土中,黄土塬的文化脉搏正在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