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杨连星
当前中国面临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双重挑战,尤其在全球供应链“脱钩”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约束显著提升。在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融合的趋势下,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对冲外部风险冲击、筑牢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所在。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优质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如何通过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和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与关键一环。
重大意义
促进内需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锚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首要工作任务,凸显消费和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消费和投资是内需扩展的双引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消费增长滞后、投资回报效益不均等挑战。如何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从供给侧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推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涵盖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资本市场以及全国一体化的技术和数据市场等多个领域,从市场要素主体的角度丰富了内需市场的供给,同时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培育和扩展。从需求侧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眼于实现商品和服务市场的高水平统一,通过强化市场监管的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等,进而全面保障市场消费主体权益,为扩内需提供了全面完善的市场制度保障。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保障商品和要素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有效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消费和投资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以改革促开放,助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推动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通相容,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提升,加剧了我国稳外贸、稳外资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深化边境后措施,成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关键所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持续稳步有序推动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促发展。在市场制度规则方面,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强化市场基础制度和规则的统一,推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等领域的规则实现全国相通相容,进而促进边境后措施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有效对接,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制度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市场准入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严格落实“全国一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实现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有序扩大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稳定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吸引优质外资进入,推动形成更开放、创新和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全国范围的要素协作,促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有效打通高质量发展“堵点”,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众多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应着力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协同作用,并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这一目标实现。在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匹配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科技全要素的深度耦合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地区性障碍和技术应用的区域差异,促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合理配置,有效通过科技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推动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的高效协同与匹配。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注重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加快技术成果的共享与流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与“质量牵引”二者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长培育,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加快行业共性技术突破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举措
加速形成
市场主导的促消费机制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动提振消费措施精准落地。推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企业自主让利、平台发放消费补贴,形成市场主导的促消费机制。通过“政策下沉+数据监测”模式,加强对各地区消费特点的分析,优化政策资源配置,提升政策实施效果。针对经济圈或都市圈内消费政策碎片化的问题,可推动区域联动机制,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协同区域可建立跨区域消费政策协同机制,提升政策效能。另一方面,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优化促消费的营商环境。加强对直播电商、预售消费、大额消费等领域的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尝试建立“消费信用黑名单”机制,将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形成有效约束,引入智能化监管手段,如“AI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实时发现市场违规行为,提高监管效率。
畅通国内产业循环、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一方面,推进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畅通“国内采购、国内销售”的国内产业循环,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聚焦高科技、制造业等关键领域,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扶持,构建更加完备的产业链,大力发挥市场规模效应,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加强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增强国内生产网络的竞争优势。强化国内市场的需求多样性和产业链韧性,通过政策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有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注重完善针对外资企业出口管制等风险预警,保障企业研发供应链安全。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保外资企业平等享受各项支持政策,尤其是破除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着力推动外资企业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和“发展好”。以投资便利化领域为重点,提高外资条款的透明度和规制力,为鼓励设立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创造良好条件。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推动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夯实基础底层技术能力,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重要产业链加大高精尖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打破路径依赖,提升科技领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主导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紧密结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新型举国体制,以企业为创新研发主导,政府侧重在创投引导基金设置、知识产权保护、统一大市场构建等方面积极作为。同时,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推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应用,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共建开放型、融合性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市场主体的全球运作能力与水平。注重出口管制体系中对于技术研发的合规管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企业在高精尖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国际间研发合作,营造有利于跨国研究的制度环境,尝试通过建立跨国研究平台,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促进跨国投资研发合作。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