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吴 霞
无障碍建设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它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激活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
“以前总觉得景区附近上下台阶太多,不喜欢出门旅游。现在我们不仅能坐着电瓶车环西湖,还能把轮椅推上画舫,游船码头和公共厕所也都有了无障碍通道,真的很方便。”五一假期,行动不便的程欣莲与家人来到杭州西湖,享受泛舟湖上的惬意。
“无障碍旅游”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它打破了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长期面临的出行困境,让他们从“被忽略”到“被看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转变,看似是设施的完善,实则是社会观念的进步。
长期以来,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往往被简单归类为“特殊需求”,甚至被视为“额外负担”。许多景区的无障碍设施流于形式:坡道过陡、盲道被占、无障碍厕所锁闭……这些细节暴露的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漠视。而杭州的实践恰恰证明,无障碍建设并非“施舍”,而是城市应有的“标配”。通过电瓶车接驳、游船改造、语音导览和手语视频等服务,杭州让特需人群真正实现了“自主游览”。这种平等参与的权利,才是无障碍建设的核心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杭州的无障碍旅游并非孤立案例,而是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典范。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盲文导览屏、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数字人手语翻译系统,均展现了科技如何弥合身体障碍带来的信息鸿沟。这些创新并非炫技,而是以实用为导向,真正解决了视障、听障游客的痛点。
然而,“无障碍旅游”的推广仍面临深层挑战。一方面,一些城市的无障碍设施仍停留在“应付检查”阶段,缺乏长期维护和人性化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知仍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需求是“小众的”。事实上,无障碍环境受益的不仅是残障群体,还包括老年人、孕妇、临时受伤者等广泛人群。
杭州的“无障碍旅游”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范本:无障碍建设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它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激活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当残障人士与普通游客并肩欣赏同一片风景时,社会的包容性才真正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