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于兴虎,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浙商卓越青年。
在宁波镇海一座现代化厂房内,一台台重达数吨的精密设备正以每小时数万次的频率高速运转——这是由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宁智院)自主研发的高速高精度贴片机。
领军者于兴虎博士,一位从医学跨界到高端装备制造的科技创业者,用17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破壁者”的故事。
从“修复骨骼”到“铸造机械脊梁”
临床医学出身的于兴虎,本可在熟悉的领域安稳深耕,却在研二那年做出惊人之举:跨界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学医培养的心理韧性和风险预判能力,反而成了我转型的底气。”他坦言,选择高端装备领域,源于一次偶然的机器人手术观摩。
研二的某天,在完成了一场常规的骨科手术后,隔壁手术室的一幕彻底改变了于兴虎的人生轨迹——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正以0.1毫米的精度缝合患者血管。“那种震撼,就像看到未来医学与工程的终极融合。”
于是,他放弃临床医学博士深造机会,以“跨界考生”身份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师从自动化专家高会军教授。转型的代价是每天仅睡四五个小时:白天在医院完成骨科门诊和手术,深夜研读《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动力学》《精密制造工艺》等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
“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背单词、背专业课知识点。我们同期报考博士的5位医学生,最终只有2人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他笑道。正是这种“自虐式”的学习态度,让他在两年内完成了从医学生到工程师的蜕变。
在哈工大实验室,他将骨科手术中“解剖—复位—固定”的思维移植到机械研发中,像研究人体骨骼般拆解进口高速高精度贴片机。“股骨头的应力分布原理,竟与机架抗振设计不谋而合。”这种跨界思维,成为他破解技术难题的独特视角。
解一场“微米级”的连环扣
“研制贴片机就像解开九连环,需要全局思维与细节把控的完美平衡。”于兴虎比喻道。这项涉及精密机械、视觉图像、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的技术,需将上万个零部件整合成微米级精度的协同系统,其难度堪比“用机械臂绣花”。
最初的试验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不到两周时间,宁智院的首台工程样机在测试过程中突发异响——焊接成型的机架焊缝开裂,价值百万元的设备在高速震动中摇摇欲坠。
“要想在高速模式下长期稳定运转,必须把‘底子’打好!”在于兴虎的带领下,宁智院团队投入数百万元开模铸造全铸铁机架,这相当于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解决“机械骨骼”的先天缺陷。
新机架将形变量控制在0.01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8),如今已稳定运行超57120小时,成为国产设备的“钢铁脊梁”。
更大的挑战来自运动控制系统。当设备以每小时10万次频率运行时,18根双排线如同“失控的肌腱”频繁开胶。带着问题,于兴虎团队请教各行各业专家,学习工艺、创新工艺,最终使线缆寿命从3个月延长至3年,直接推动设备稳定性跃升30%。
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毅力,让宁智院的高速高精度贴片机的精度突破至25微米,达到国际一线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
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贴片机约2万台,单价超百万元。但2023年国内高速高精度贴片机需求已达6.7万台,市场规模600亿元至700亿元,而进口仅能覆盖200亿元规模。
“我们的产能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于兴虎坦言,宁智院孵化的亦唐科技2024年全自动高速高精度贴片机总出货量达1.1亿元,出口额从2024年的数百万元激增至2025年的5000万元至6000万元,海外市场拓展初现锋芒。
目前,该公司正加速扩大产能规模。“完成Pre-A轮融资后将推动我们向资本市场进军,目标是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于兴虎透露。
拥有“科技领军人才+创业者”双重身份,于兴虎既是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又是懂得变通的现实主义者。“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句哈工大的百年校训,成为砥砺于兴虎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指引。
“医学教会我敬畏生命,工程学教会我创造生命——只不过这次,我们要赋予工业设备以‘智能生命’。”这场始于手术台的跨界长征,正在为中国高端装备刻写下新的基因序列——那里写着临床医学的缜密、工程技术的果决,更写着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独有的创新智慧。
记者施文 实习生陆锦骏 文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