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十五五”时期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王川
江苏苏州全域“AI避高峰”帮助游客优化行程,四川青城山景区推出外骨骼机器人和无人机送货系统服务……2025年“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着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当前,全球旅游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旅游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人民群众对“诗与远方”的需求也从“游山玩水”向“身心共鸣”跃升。面对“十五五”时期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数字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旅游业既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提振内需与促进就业的经济职责,又肩负着服务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还担负着增进文明互鉴、展示中国形象的时代重任。
战略背景
我国从旅游大国
迈向旅游强国的关键阶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在这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项发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十四五”时期,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推动了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数字文旅等领域的实践创新,为“十五五”时期的旅游战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文旅部、工信部、体育总局、农业农村部等多家部委单独或联合出台了100余项文旅相关产业政策、品牌建设活动、文旅项目推广等规划和政策,这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2025年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过政策引导、场景创新与产品升级,激发文旅行业消费潜力,推动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系统总结“十四五”的经验与不足,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趋势,为下一阶段全国旅游业战略制定提供依据。
立足新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目标应该着力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一是到2030年,全国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旅游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二是推动旅游业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基础;三是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相关产业、人群收入持续攀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四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品牌,入境旅游市场实现振兴,来华国际游客人数和创汇收入大幅增长;五是旅游供给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区域、城乡旅游发展更加协调,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六是旅游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全面覆盖,区域、城乡安全协同更加紧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七是旅游业对促进共同富裕、优化边疆治理、守护国家文化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总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关键阶段。“十五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目标具有显著差异性、层次性与递进性,需立足当前发展基础和各地资源禀赋,着眼于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优化供给,以阶梯式推进策略实现动态平衡,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地要在文旅部指导下,不断完善上述战略构想与具体举措,通过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到2030年我国旅游业定能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旅产业力量。
重点任务
从深化文旅融合
借力数字经济等方面落实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十五五”时期需在多个方面落实战略举措,可着力推进以下重点任务:
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赋能水平。推动文旅产业全链条融合升级,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理念,在开发、服务、营销环节全链条注入文化内涵;实施文旅融合工程,开发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非遗主题游线路、活化历史街区等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深度的精品项目,重点推进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旗舰工程;培育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街区和沉浸式体验地标,推动文艺机构与旅游企业联动开发旅游演艺、节庆活动和文创产品,拓展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强化文博场馆旅游功能开发利用,将旅游过程转化为文化浸润之旅,通过业态创新与理念升级实现文旅深度互融,以文化动能驱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践行绿色发展,推进可持续旅游。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新模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旅游开发运营全过程,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体系,对重点景区和生态敏感区实施游客量智慧预警,严格防范超负荷运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对自然保护地、世界遗产地等实施分区管控,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加大环保投入和清洁能源在旅游交通、住宿中的应用,推进景区景点低碳改造。倡导绿色消费和文明旅游,加强游客环保意识教育,培育新型绿色消费场景。通过以上举措,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旅游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
借力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把数字技术作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全面提升智慧旅游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文旅基础设施,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旅游业的深度应用。支持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在线预约、无接触入园、智慧导览和实时客流监测,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推广“互联网+旅游”,建设权威统一的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为科学决策和精准营销提供支撑。大力发展数字文旅技术装备,聚焦个人智能穿戴终端、智能交互显示终端、文旅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互联网智能传输设备等。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数字素养,鼓励传统旅行社、景区加快数字化改造。优化创新数字文旅治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游客共建”五位一体的数字文旅治理共同体,形成决策共谋、标准共定、服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可持续运行机制。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效能、游客体验和文旅产业创新水平。
关注特殊群体,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优化特殊群体旅游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包容普惠、精准适配的旅游消费新格局。将“全龄友好、无障碍共享”理念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与场景设计,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完善残疾人无障碍旅游设施网络,推进景区步道、交通接驳、住宿场所的无障碍改造,优化信息导览、手语服务等配套支持,打造全链条无障碍体验。聚焦老年人精细化需求,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整合医疗资源、慢行交通、智慧健康监测等功能,构建“旅居+疗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创新儿童研学旅游产品体系,结合科普教育、自然探索、文化传承等主题,设计寓教于乐、安全可靠的研学线路与互动项目。深化个性化需求对接,依托数字技术开发定制化旅游服务,通过智能推荐、动态行程规划等工具,为不同群体提供专属化、差异化的旅行方案。通过关注特殊旅游群体,精准对接细分市场需求,释放银发经济、亲子经济、无障碍消费潜能,培育旅游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构建全民共享的美好生活新场景。
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着力构建多元化、场景化、沉浸式的旅游产品新体系。将“特色引领、业态融合”理念贯穿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全过程,促进产业升级与消费提质双向赋能。抢抓低空经济机遇,开发热气球观光、滑翔伞体验等低空旅游产品,打造“云端视角”特色文旅IP。深挖“乡村排球”“赛龙舟”“农民运动会”等乡村文体赛事潜力,推动体育竞技、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赛事引流+场景消费”新模式。加速房车营地网络布局,完善水电补给、自驾路线等配套服务,拓展“移动旅居”自由出行生态。激活夜间文旅经济,依托光影艺术、非遗展演、主题市集等打造“全时旅游”体验场景。推广疗愈旅修业态,整合森林康养、禅修静心、温泉理疗等资源,构建身心疗愈度假目的地。借力影视IP效应,开发取景地打卡、剧情沉浸式体验等影视旅游线路,推动“流量变现”与在地文化传播。通过创新产品供给、延伸消费链条,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人群,形成多极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全面提升中国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竞争力。在国际上重点打造“美丽中国”整体形象,突出中华文化魅力和壮美山河风光。在国内培育区域旅游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省域和城市品牌。推动优质产品品牌化,评选推出中国旅游标志性品牌景区、度假区,提升其服务品质和国际知名度。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与旅游相关的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和活动,加强中国旅游的推广。创新传播手段,运用短视频、直播等营销手段推广中国旅游品牌,讲好中国故事。鼓励旅游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和连锁品牌。注重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创意开发,推出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创旅游商品品牌。通过构建多层次旅游品牌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旅游全球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课题来源:成都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文化经济研究中心项目《天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四川旅游学院校长,文旅融合与数智制造产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