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梁晓声/现代出版社/2025年1月□崔道斌
在阅读梁晓声的《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之前,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虽有一定积累,但总觉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深度。读完这本书,犹如在历史与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找到了指引的北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内在基因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刻的理解。
梁晓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致的中国文化体系。这本书作为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化史,从体系上看,是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是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更是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
书中对中国历史不同时期文化特质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章节中,“一句‘民为贵’抵过半部《道德经》”的观点新颖独特,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观的深入思考。“民为贵”所体现的民本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基因。它深刻影响着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及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基因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生态。“自古帝王不读书”的论述,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与权力之间复杂的关系,让我们看到文化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曲折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进,书中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描述,更是让我感受到文化与时代的紧密交织。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界以笔为武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民族精神。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文化成为抵御外敌的精神堡垒,不同形式的文化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都承载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争。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形态的转变,成为中国文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鲜明特征,也成为激励后世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发展历程同样在书中得到了细致呈现。从“扫盲”运动到保护妇女运动,从爱国卫生运动到爱国生产运动,这些社会变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们不仅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也重塑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文艺在这一时期蓄势待发,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不同阶段,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相互影响。例如,上世纪90年代歌星和“走穴”现象的出现,海子诗歌的流行,电视剧的蓬勃发展等,都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体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演变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诗词歌赋、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些文化基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书中的古今中外比较之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异同。在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核心基因,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它让我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畅游,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基因。梁晓声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变迁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有了更明确的担当。它激励着我不断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五一”假期消费热力十足
下一篇:能源早新闻丨市场监管总局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