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由于经常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原因,现代人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皮肤暗沉、疲惫乏力等气血不足的表现,越来越多人把「补气血」挂在嘴边。
但是,气血调理不当,可能导致“虚不受补”或“越补越虚”。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胥丽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钟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 国生
补气血要讲究顺序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物质,缺一不可。
养气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来调整。在调补气血方面,要讲究顺序。
先健脾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运化转输的功能和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失常,就无法将五谷杂粮转化为身体所需营养,直接影响气血。
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者,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气血化生匮乏,表现为气短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等症状。
再祛湿
湿气重着黏滞,会阻碍气机运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生成。
“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诱因包括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思虑过度等;外湿则受环境因素影响,比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涉水淋雨、穿湿衣等。
后疏肝
在维持血液正常运行方面,肝脾是相辅相成的。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不外溢,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如果肝脾失和,就会造成气血失调。
养气血,男女各有“穴位搭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钟峰表示,春季养生重在疏肝理气,由于男女身体有别,所以日常保健也应有所侧重。利用不同的穴位组合调理身体,效果事半功倍。
男性要补气
男性阳气足,养生关键在升发阳气,令活力满格。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处;足三里穴在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
每天起床后用大拇指按压两穴各3分钟,能清肝火、醒脾胃。
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是元气汇聚处;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二者搭配是人体的“能量站”,每天用手心轻轻揉搓两穴,直到微微发热,会让人活力满满。
女性要养血
女性以血为本,养生要兼顾养血柔肝,以焕新容颜。
三阴交是脾、肾、肝经络交汇点,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血海穴在膝盖内上方2寸。
女性月经前一周,每天点按、艾灸两穴,能改善面色萎黄、月经不调。点按时,向心脏方向推按,效果更佳。
归来穴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足临泣穴在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
归来穴是专门调理女性生殖系统的穴位,足临泣穴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
气血不足多练5个动作
气血不足多与不良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压力、疾病等因素有关。除了规避这些风险因素,日常多练习以下几个动作,有助补养气血。
1.轻拍臀腿
站立,双手从臀部慢慢轻拍至小腿,每次约5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此法可刺激臀腿的经络穴位,促进气血循环。
2.跪坐
臀部坐在脚踝上,上身挺直,双手放在膝上,坚持5分钟。跪坐能拉伸腿部肌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金鸡独立
站立,双脚并拢或稍分开,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抬起一只脚,放在另一侧大腿根处,保持身体直立。5分钟后,换对侧重复以上动作。
4.搓手心
两手合十,用力摩擦至发热。人的手掌心有许多穴位,适当搓手心有利于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进而刺激全身的气血流动。
5.108拜
这是一种传统健身法,能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号)
上一篇:虚拟电厂电力交易业务加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