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记者 潘俊田
“136号文出来之后,很多新能源电站都主动来找我们这类企业(虚拟电厂),看能不能帮它们赚钱。”则鸣新能源创始人单杨告诉记者。
则鸣新能源是北京一家专注于微电网(小型电网)的企业。创始人单杨最早曾在中国英利从事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业务,2016年从中国英利离职后创办了则鸣新能源。该公司目前核心产品是EMS(能量管理系统)和虚拟电厂服务,通过优化提升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资产的发电量,并调节用电模式参与电力交易,帮助客户实现盈利。
136号文是指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今年5月31日之后,新能源发电将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不再执行保障性收购。虽然推出了“机制电价”模式,但大部分发电量和电价都将随行就市。
这意味着,不同的发电策略和交易策略将产生较大的利润差异,市场对电力交易的需求大幅增加。一些分布式光伏投资商已经在研究光伏电站的倾角、朝向等细节问题,因为“如果都朝南,正午发电量最多,是光伏集中发电的时段,电价也会更低。”
自2018年起,部分省份开始试点电力交易现货市场,电力交易逐渐成为部分虚拟电厂的业务之一。如今,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数份文件的落地,虚拟电厂有望更广泛地参与电力交易市场。
政策推动
电管家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用户侧综合性能源服务公司。据公司相关人员介绍,2024年,公司在福建招聘了一批电力交易员进行市场化电力交易,主要原因是福建的现货电力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2024年5月,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福建省电力负荷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提出支持各类需求侧以负荷聚合商或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电能量交易。此外,福建省还修订了《福建省电力市场现货交易实施细则》,初步建立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机制。2024年10月,在福建省电力现货市场的第三次结算试运行期间,3家虚拟电厂运营商聚合了1219户用户,首次以“虚拟电厂”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交易,交易电量达到6058.4兆瓦时。
虚拟电厂最初是作为电网服务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实现电能量的调节,但与真实电厂不同,虚拟电厂没有厂房和集中接入设施。由于虚拟电厂拥有大量客户资源,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兴起,电力交易业务逐渐成为其一项增值服务。在已实现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省份,如山西,电力交易已成为虚拟电厂的重要业务之一。
今年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虚拟电厂)在市场交易方面,可聚合分散的资源参与市场交易”,进一步确认了虚拟电厂在全国范围内参与市场交易的合规性。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广东、山东、陕西、山西、蒙西五个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的基础上,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转入正式运行,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计划于2025年底前转入正式运行,安徽和陕西力争在2026年6月底前转入正式运行。
到2025年底前,福建、四川、辽宁、重庆、湖南、宁夏、江苏、河北南网、江西、河南、上海、吉林等地将启动电力现货市场的连续结算试运行。
这意味着虚拟电厂的电力交易业务将迎来新的增量机会。
如何交易?
龚晓李是电管家集团福建分公司负责人,已经在电力交易领域工作了7年。7年间,福建电力市场从以中长期交易为主发展到现货市场的双边试运行阶段,电力交易员的工作也从单纯地执行中长期购电操作,转变为需要时刻紧盯市场的“电力操盘手”。
作为售电公司的交易员,她需要在电力市场中与发电企业以及其他售电公司进行博弈。如果能够在市场上拿到低价电量,就可以在帮助用户降低电价成本的同时,赚取一笔差价收益。
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的运行类似于股票市场,采用实时滚动报价和撮合交易的方式。交易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盘中情况实时作出交易决策。优质的成交机会转瞬即逝,这要求交易员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电力交易员也需要拥有比中长期交易更高的自主决策权。
“交易结果与操盘手的水平和市场变动情况密切相关。比如,福建曾出现连续电价为0元的情况,这正是盈利的最好时机。”龚晓李进一步解释,电力交易员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有经验的交易员明显更具市场竞争力。
电力交易员需要持证上岗,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进行培训、考试等。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市场上有经验的人才相对较少,很多电力交易员在招聘市场上炙手可热,一名成熟的电力交易员薪资可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一开始,大家都在积累电力交易的数据,但随着市场规模起来后,单纯依靠人工经验进行电力交易的比例可能会下降。随着数据的累积,软件的分析能力可能会超过人工。”前述运维人员说。
除了电力交易,一些虚拟电厂还向发电侧提供发电优化服务。单杨所在的公司提供的一款产品是内置自研算法的EMS。该系统外置于储能系统或新能源电站,根据外部输入的市场规则自动调节发电量,以实现最佳效果。
电管家集团也自主研发了相关的EMS。电管家集团上海总部相关运维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的EMS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识别储能系统的参数,解决“一些储能厂商只管卖产品,售后不管”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电管家的算法,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易。
“当我们认为电管家的交易策略更优时,就会接管储能内部的EMS;而当储能内部的EMS变现更优时,就会让其自行进行交易。”前述运维人员说。
盈利待解
早在2013年,北京、江苏苏州、广东佛山等城市就开始实施需求响应项目。2017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其中提到各地应扩大需求响应试点实施范围,结合电力建设的推进,推动将需求响应资源纳入电力市场。
该文件还提出支持、激励各类电力市场参与方开发和利用需求响应资源,提供有偿调峰、调频等服务,逐步形成占年度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侧机动调峰能力,保障非严重缺电情况下的电力供需平衡。
此后,各地区电网开始逐步向提供需求侧响应服务的企业支付服务费,虚拟电厂企业也应运而生。
早期,虚拟电厂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网支付的响应服务费。比如,根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上海市综合需求响应试点工作的批复》,虚拟电厂的削峰响应补偿为30元/(千瓦·年),填谷响应补偿为12元/(千瓦·年)。虚拟电厂企业拿到电网给的服务费后,需要将其中一部分分配给用电企业,作为其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服务费。
基于这一商业模式,早期从事虚拟电厂的“玩家”大多是那些对用户用电模式较为熟悉的企业。
据单杨介绍,目前市场中的虚拟电厂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身与电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关的企业,它们对用电企业非常了解,能够根据用电企业的用电量调整自身策略,完成需求响应任务;第二类是与新能源企业相关的企业,由于它们本身从事新能源电站的投资、建设和运维,因此延伸到虚拟电厂业务,能够为新能源电站开拓新的收益点;第三类是用电量极大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旗下通常有电网业务,更有利于拓展行业服务。“比如,海澜之家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就非常了解鞋服行业的用电需求。”
电力现货市场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之后,虚拟电厂企业因其本身持有大量用户资源,逐渐向售电公司转型,帮助客户进行电力交易以获取利润。售电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批量采购大量电力并分销给用电企业,通过赚取差价获利。
转型为电力交易企业后,虚拟电厂的盈利方式也从需求侧响应的服务费,转变为赚取电力买卖之间的差价。然而,到目前为止,交易差价的盈利路径尚未打通。则鸣新能源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仅靠交易差价,一度电只能赚几厘钱。
因此,电量的交易规模变得至关重要。电管家集团总工程师陆玮说:“做大售电规模能够实现规模效应,显著降低边际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大规模交易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在波动环境中的稳定性。”
单杨表示:“虽然现在有政策支持,但从长期来看,电力交易不一定是一个主流市场。虚拟电厂最重要的是提供增值服务。”
陆玮告诉记者,电力交易只是电管家集团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电管家还可以从其他电力服务中找到盈利点。比如,电管家集团提供电力管家服务、电力工程服务和智能微网服务,基本上可以实现电力“一站式”管理。
目前,电管家集团还持有一定量的新能源电站资产。一方面,它可以在电力交易中代理用户购电;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利用自身在电力交易中积累的经验,支持自身的新能源资产,进而实现乘数效应。
“电力服务可以做到高壁垒,但电力交易不行。”陆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