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5月3日电(张天源)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文化消费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选择。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通过线下消费场景的组合升级重新赋能了传统文化消费的体验感,让书香在假日里飘荡在了人们的身边。
作为多元业态融合与沉浸式体验展开的最前沿,各类精心打造的线下阅读空间在假期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以上海为例,多家书店打破了过去几年趋同的场景模式,因地制宜地针对目标客群进行了多场景组合,将传统阅读空间升级为个性化文化消费场景,展现出假日经济中文化活力的丰富多彩。
场景营销:从“售书”到“文化体验”
新华财经5月2日上午来到了位于嘉定区远香湖的江南书局·疁城之瞳。
该书店参考江南水乡的特色,布置了大片湖景阅读区,并利用周边古镇众多、曲艺文化发达的特点,在假日期间组织了多场以沪剧和越剧等地方曲艺主题为核心的文化活动。来远香湖露营的游客,在享受露营度假的同时,纷纷来此读书听曲,体会着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消费体验。
据店员介绍,受假日经济带动,书店内的客流量较平日增长近五成,消费群体以假日出行的家庭游客为主。
图为江南书局·疁城之瞳而位于前滩太古里的库布里克书店,则充分利用了“2025法国电影展映”的活动契机,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
作为一家开在电影院里的网红书店,其在结合了餐饮、咖啡等业态后,成功打破了文化消费的第四面墙。消费者在这里可以通过复合式场景来享受更为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游客赵女士向新华财经表示:“假期来这里,不仅仅是看书或观影,还可以慢慢品味文化带来的快乐。”
图为库布里克书店前滩太古里店复合场景赋能文化消费
与那些针对特定客群打造的个性化消费场景设置不同,位于前滩太古里的茑屋书店,成功让各个年龄层的顾客都“百看不厌”。相较于一般的“巨型实体书店”,茑屋书店的T-site里,除了名目庞杂的书籍,还有CD、DVD、文创、咖啡、餐食等众多服务为一体的复合消费空间。
图为茑屋书店前滩太古里店店员向新华财经表示,假日期间的人流量较平时周末高峰还要多出了1/4左右,图书和文创产品的销售数量大致相当,但文创产品因综合附加值较高,所带来的营业额甚至高于传统的图书销售。
业内人士指出,实体书店通过多种消费场景的融合,成功将单一购书行为转化为综合文化体验,契合各年龄群体对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
家门口的书店延伸文化体验宽度
除了书店,申城不少节假日期间开放的图书馆也迎来了平日少见的阅读高峰,多年来打造的“城市书房”场景,成了市民利用节假日畅游书海的绝佳去处。其中,黄浦区图书馆的公共阅读空间在假日期间受到热捧,其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五一”前两日的人流量是平日的三倍以上,市民的阅读热情十分高涨。
图为黄浦区图书馆观察:文化消费需要亲近感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统计,当前,实体书店主要面临书业增值税上涨、通货膨胀、图书价格上涨、销售册数下降等多种不利因素,阅读率正在急剧下降。但中国2024年新开书店数量超过1000家,依然是世界上新开书店数量最多的国家。
有专家表示,复合型书店之所以“复合”,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复合型书店在经营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尽可能贴近消费者,用熟悉化的场景来亲近顾客,使其愿意并乐于享受在其中阅读的乐趣。消费者在书店,越来越多的是体验的时间,真正购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复合型书店应该更多地考虑在购书时间之外如何减少消费者的距离感,用亲近感留住顾客。
这个“五一”,走进书店的市民们用脚步证明,线下文化空间的生命力,正由“体验价值”重新定义。
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