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江中“浮岛”为来往船舶提供加油服务。
范得超
陆洋洋
在长江南京段江心,中长燃南京新生圩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以下简称:新生圩水上服务区)如“浮岛”静守江流。
以范得超和陆洋洋为代表的90后青年,正用青春和汗水,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他们与船民结成“江上亲人”,见证江豚逐浪、水鸟掠波的生态蝶变。日前,记者深入探访了这些默默付出、鲜为人知的江上“家”油站的守护者。
我的工作在江心 乘船30分钟才能到
长江的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既湿又凉。乘坐交通船,在浪里颠簸半小时后,终于靠上浮动的“江中小岛”——新生圩水上服务区。这座“江心浮岛”位于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上游,是由四条铁船拼成的90米浮动码头。4月的室外温度只有27摄氏度,但此时甲板却晒得发烫,柴油味混着江水的气味在空气里飘散——这里是范得超和陆洋洋每天最为熟悉的工作地点。
1994年出生的范得超,已在江上工作10年。他告诉记者,由于不能像陆上的服务区,只能乘坐专用交通船上下班,因此,他所在班组实行“干三休三”工作制,一旦遇到台风,甚至江面风力超过5级,江上交通船也不能按时来接我们上下班。他告诉记者,“前不久就遇到过超强的大风天气,整个班组连轴转,工作了6天。因而,在这里,每位工作人员都算得上全能型选手,除了日常负责巡查设备、燃油加注和污水回收外,小到清理工作区的卫生,甚至是衣物的小修小补,基本都要能手到擒来。
心沉不下来 人就很难留下来
“来这里,要想干好工作,首先得磨炼心志。记得这是师傅和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1996年出生的陆洋洋在多年工作中,越来越体会到师傅话里的深切用意。作为90后一般都喜欢新事物、喜欢接触新东西,而这里工作有时是枯燥的、单调的,在小红书挂出的美丽景致,在我们眼中也是一种平常,如何面对平淡的工作,更需要的是细致和精进,因为,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犯大错。“心沉不下来,人就很难留下来。”陆洋洋说。
陆洋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新生圩水上服务区,因设施较好、承载量大,是长江南京段最忙服务区之一。来往船只很多,要提前做规划与调度,任务很重,却不能忙中出错。“正常一艘船加注柴油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有时会有数艘江轮发出须加油的指令,这就要我们沉着应对。”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有3艘江轮通过卫星电话发出信息,提出加油加水的指令,而留给范得超、陆洋洋班组的时间仅有不到15分钟的准备时间。货船精准停靠,船民抛下油管,范得超、陆洋洋配合着,输油作业一气呵成。“10年练就的默契,既要和同事配合得严丝合缝,更要懂船民的需求。”范得超透露,船舶通过大桥前必用卫星电话联络,夜间则以桥灯闪烁为信号,我们就知道有船要来。”高峰时段,加油船舶要排队等候,需要提前调度,确保作业安全。
江心存温情 和来往船员成交心朋友
“老范,加点水!”船民熟门熟路地招呼道。“范得超拎来水管,水流哗哗注入船舱。过去船民只能用明矾简单过滤江水,常因水质问题生病。如今水免费,污水也包处理。这个长江上的服务区,早已成了船民的“水上驿站”。考虑到船民上岸不便,工作人员常帮忙代购南京本地的盐水鸭、小龙虾,船民们也会回赠沿途的土特产。“上次收到船民在武汉带的橘子,特别甜。”范得超回忆道。
说着他翻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烛光映着小姑娘的笑脸。“这是船民家的闺女过生日。”去年,得知船民女儿因航期紧无法上岸庆生,他特意代购蛋糕送上船。这段被发到抖音的致谢视频,至今让他珍藏。孩子的那声“谢谢叔叔”,比什么都甜。
最让他难忘的,是去年那次紧急救援。当时船民突发腹痛无法上岸,服务区立即协调快艇送医,并派专人全程陪护,康复后的船员特意送来锦旗致谢。范得超说:“在江上工作10年,和常来往的船民都熟了,就像亲人一样。”
江豚逐浪水鸟掠波 是这里最美图景
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江面生态明显好转。范得超见证了这一变化,范得超说,“10年前江水泛黄,漂浮物多,现在清澈多了。”他们感慨地说,近年来,时常能拍到江豚跃出水面,傍晚水鸟在船舷旁捕鱼。“要我说,在这里工作,就像住在江景房。”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一员,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标语格外醒目,国六标准的绿色油品清亮无杂,工作人员操作严谨,严防油污入江。范得超告诉记者:“我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长江好环境,每天为过往船提供免费污水和垃圾回收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长江的生态环境。”
江风拂面,陆洋洋倚栏远眺,“等孩子长大,可得好好炫耀,老爸亲眼看见了长江水变清。”货船加满油缓缓离开,阳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
江中的“家”油站是我心中的家
江风拂过甲板,范得超低头看了看沾满油渍的工服,笑着说:“这些年,不仅加油技术见长,连做饭的手艺都练出来了。”水上服务区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生活设施齐全,工作之余还能打球健身。尽管七年没回过老家,但提及家人时,他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豪:“虽然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这里的温情留住了我。看着这些船只安全航行,就觉得我们的付出特别值。”
陆洋洋也表示,有时候在周末,他会带着家人到燕子矶公园散步,站在燕子矶高处,会指着江中心的这片水域——“这就是我平时工作的地方!家人也特别爱听‘江心浮岛’的故事。”
“10年了,从未想过离开。这里不仅是我的工作场所,更是我成长和奋斗的舞台。我为自己能够守护长江、服务来往的船民感受到人生的真价值,是一种特别踏实的那种感觉。”范得超说。
实习生 潘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阳阳 万博洋摄影报道
下一篇:市场呈现结构轮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