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成都观察 杨柳【小镇名片】 寿安镇地处温江区西北部,位于温(江)郫(县)都(江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腹心地带。杨柳河、温彭路、成青旅游快速通道南北纵贯全境,镇域内有陈家桅杆、鱼凫王墓等历史文化遗迹,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川派盆景发源地、植物编艺发祥地,素有“花木之乡”“古蜀文明,艺术寿安”等美誉。【小镇故事】 4月24日,从成都出发,沿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一路向前,很快便抵达寿安镇。桂花、枫树、紫薇、女贞……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是一处微景观,串联成一道道风景线。 “我们镇上不仅有花木美景,还有美术馆、露营基地、艺术公园、特色民宿,来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春季是寿安的旅游旺季,村民陈国栋的一番话,折射出这个花木小镇的产业新图景。 围绕花木的转型之路,寿安已闯关20年。“寿安是花木之乡,但传统花木不再适应市场新需求,2005年寿安开启了花木产业改革。”寿安镇镇长徐永超介绍,该镇围绕“花木+”推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变园子为景区,变流量为留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传统编艺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寿安镇天星村、团结桥社区是编艺产业的核心区域,这里有全国唯一以花木编艺为主题的3A级景区“植物编艺公园”。如今,这项传统技艺正在寿安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沿着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散布在寿安镇周边的园林花卉企业,在此打造“前店后厂”模式,将“园子变景点、园区变景区”。年轻的编艺师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研发出小型化、精品化的产品,让原本矗立在园林的“大块头”变为上百个精致小巧的天府伴手礼,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国际市场。 川派盆景也在绽放新景。近日,在成都市文化馆举行的新川派盆景系列作品展上,各种展品创新地融合了雕塑和盆景,将传统盆景的幽、秀、险、雄与雕塑的立体造型结合,赋予川派盆景全新的视觉表达,让观众直呼“能看懂,有共鸣,想带回家”。 这些作品由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园区负责人杨帅领衔创作。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杨帅说:“希望通过创新传统盆景的艺术表达,让新川派盆景被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读懂、接受和喜欢。”近年来,随着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园区落地寿安镇,杨帅及其团队以园区为依托,与多个文创机构、展会平台积极对接合作,拓展川派盆景的新时代舞台。 依托生态优势,寿安镇的花卉园林中也长出了新经济。 竹林茂密,屋舍俨然,白墙黛瓦,这是岷江村的九坊宿墅,也是寿安镇村企融合、产居共生的典型。当地通过入市流转、旧房切割、院落优改等方式,唤醒了农村闲置资产;江安河畔,在一片荒地上,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集住宿、餐厅、户外体验为一体的“灯塔营地”;留灯书舍、岷江美术馆、陈家桅杆等文旅场景星罗棋布,寿安“微度假”经济悄然兴起…… 天星村的青山绿水,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把办公工位搬进林盘里。植物编艺公园就建在天星村村口,优美的环境,不仅为这些“数字游民”提供了低成本的共享地域,也给他们提供了拥抱自然的小天地,以及独特的乡村社交空间。一群年轻人在此共居、共享、共创,一个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生态社区雏形初现。 从编艺到文创,从花木到文旅,从数字经济到生态创新,不断闯关的寿安镇,正逐步走出一条乡村产业、人才与新生活方式全面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