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本报讯(记者徐婧)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方邦江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发表了题为《炎症指标揭示脓毒症进展中的特异性致病细胞程序:聚焦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分子核心机制》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常规炎症指数与脓毒症进展中特定病理细胞程序的精确对应关系,为脓毒症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于严重创伤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是全球重症感染救治的难点与研究热点,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方邦江表示:“在与时间赛跑的脓毒症救治中,将简单临床指标与精确分子机制联系起来,是实现早期风险评估和精准治疗的关键。”
该研究对大型脓毒症患者队列进行了全面分析,基于入院参数识别出5种不同脓毒症类型,每种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生存率差异。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将6种简单的炎症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与入院参数整合,构建出一个预测准确率高达86%的风险评估系统,其预测能力优于传统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这些指数背后的分子机制。通过单细胞测序和动物模型验证,发现NLR升高反映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积累和S100A8/A9-MMP9(S100A8和S100A9是钙结合蛋白,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9)轴激活,而PLR升高则与血小板代谢重编程相关,体现为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酶协同上调。
这些发现将简单的血液指标与复杂的分子病理过程联系起来,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数据显示,高炎指数患者组需更多治疗支持,包括机械通气和肾脏替代治疗。
研究小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副研究员邓玮介绍:“这些指数入院即可计算,无需特殊设备,立刻能提供精准预后预测,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背后分子机制。”
目前,团队还正探索中药方剂如参黄颗粒对这些分子靶点的调控机制。
《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由爱思唯尔出版社出版的荷兰期刊,专注于生物学宏观分子领域,致力于发表关于生物大分子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