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
河南:技能人才支撑产业焕新
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魏杰
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省技能人才总量195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634万人,均位居全国第二。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成长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期,记者走进河南,探访3家企业技能强企的故事。
奇瑞汽车河南分公司工程师王玉笛(左)在和职工交流白车身表面钣金缺陷识别与修复相关知识。乐凯华光——
打破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
“过去技能人才是走独木桥,现在建立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上升空间明朗,大家都说这个制度非常棒!”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动力事业部电气主管苏凡说。他从事机电维修38年,累计为企业降本1000余万元,已跻身特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见证了技能人才越来越受重视的历程。
乐凯华光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国内印刷影像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技能人才有1614人,占比达67.2%。近年来,公司通过系统化培训、技能等级评价和职称评定、打开员工晋升通道等举措,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职工最受益的还是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公司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与行政管理序列并行的职业发展选择。技工通道划分技工、技能能手、技能大师3个层次,每个层次从四级到一级逐级上升,与薪酬挂钩。2年遴选一次,按一定比例晋升。”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段磊介绍道,一级技工薪酬对应车间副主任,四级技能能手对应车间主任,如果达到四级技能大师,薪酬即可比肩公司副总。
“过去,同一批人进厂,10年20年后薪酬差异不大,但现在,技能水平和业绩出色的,七八年就能高出一截。”段磊说。以能定级、以级定薪,激发了核心人才的内生动力,完善了人才梯队建设。柔版事业部制造一部A段工段长杨宾是名退伍军人,进公司十余年来,从一名新手成长为骨干,目前已晋升为一级技工,“技能人员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更有动力去争当企业的技能专家。”
“制造业实体的发展,核心在人。”乐凯华光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保军说,8部门出台的技能强企政策,从顶层设计给了企业以指导,将持续有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永煤集团——
完善培养体系促金牌蓝领涌现
走进永煤集团车集煤矿大门,一座3层楼房映入眼帘。整栋楼都用于技能培训——井下模拟实训场地里,采煤机、掘进机等一应俱全,实景还原井下生产情景;游弋技能大师工作室摆放着机电设备模型和各种工具书,为培养机电人才创造条件……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的培训中心,助力技能人才精进技艺。
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河南能源下属国有独资企业,下属87家企业,员工2.8万人。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永煤集团突出教育培养,健全人才技能形成体系。基于工作实际需求,企业自编教材,每年培训人次超2万,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推行导师带徒制度,强化传帮带的叠加效应。
永煤集团车集煤矿机电一队电工班班长游弋是全国人大代表,其工作室于2018年6月成功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创新去购买材料设备,公司从来不犹豫。”游弋说,工作室通过开展创新知识培训、实施创新课题训练、引导自主创新,成功攻克生产中的诸多“卡脖子”问题,将个人创新技能高效转化为生产力。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180多项专利授权,发表190余篇专业技术论文。
集团搭建成长的阶梯,精心培养青年技能人才。通过“育才计划”将技能人才送进院校更新知识结构、弥补能力短板。“85后”王晓统,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到河南理工大学进行2年学习培训。“回来后,公司又量身定制1年轮岗见习计划,让我们先后在机运、开掘和综采区队进行现场历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一线中。”如今,他已成长为车集煤矿电修车间班组长、电气创新小组带头人、“游弋工作室”核心成员,去年12月通过评审成为集团公司首批5名特级技师之一。
经多年探索实践,永煤集团形成了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了一批金牌蓝领。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人、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6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奇瑞汽车河南分公司——
培养复合型人才向智能化进军
走进奇瑞汽车河南分公司总装车间,一辆辆装配中的汽车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进,技工们争分夺秒,熟练地操作着。平均每2分钟,这里就有一台车下线。
奇瑞汽车河南分公司隶属奇瑞控股集团,坐落于开封,涵盖完整的整车生产工艺,年产30万台整车,技能工人4000余人。“当前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生产设备几乎半年就更新一次,加强技能培训迫在眉睫。”招聘经理计龙说道。
技能水平关乎产品质量和效益,公司围绕产线需要,制定公司职业技能标准,搭建技术工人技能提升模型,从新员工到熟练工,逐步晋升为多能工、全班通、上下游全班通,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通过组织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与开封技师学院联合成立奇瑞汽车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1年以来,公司共计开展480场次培训,参训人数达1.5万人以上,获取多能工证的员工成为旺季大干的中坚力量,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培训的另一趋势是适应智能化发展需求。为此,公司组建了技能人才培养专班,培养一批可以快速解决现场车辆智能化疑难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工艺设备越高端,员工需掌握的技能也要随之配备。”王玉笛就是由单一工种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代表。他2015年来公司,先后学会了多项焊装技能,去年在奇瑞集团全球技能比武中拔得头筹,赢得“焊王”称号。因生产需要,他无缝转到工程师岗位,从一名高级工转变为主管质量的工程师。随着一部分焊接工作由焊接机器人接管,他又继续钻研机器人焊接的运行逻辑和参数,向智能化操作进军。
【记者手记】
“我们这条生产线成本下降,和国产化替代密不可分,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技工最多晋升到班组长,现在业绩突出的话,不到10年薪酬可达到中层管理人员水平。”“培养制度越来越完善,大师工作室营造了创新的氛围,比自己摸索快!”……在河南企业采访时,记者听到多位技能人才欣慰的感慨。
当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河南将技能河南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连续三年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列为省重点民生实事之首,2024年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63万人次,劳动者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技能人才总量大幅提升,技能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企业是用人主体,也是技能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能的主阵地。在技能强企方面,河南省坚持将服务“7+28+N”产业链群建设作为战略目标,着力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加大订单、定岗式培训力度,为企业定向培养急需紧缺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使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服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激活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就抓住了技能人才工作的“牛鼻子”,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的路子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