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许金艳 通讯员 赵敏芳
“让自己的偶像角色们活色生香,这是原著粉的终极梦想。”
4月19日下午,作家陈骁带着她的新作《一生筑一梦:红楼人物集》做客“好书有约”,和禾城读者“共读红楼梦中人”。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直吸引着广大红学研究者不舍昼夜地探佚考证、千万红楼爱好者孜孜不倦地苦读。陈骁自幼便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多年来潜心研究。在沙龙当天,她以书中精妙绝伦的图像艺术为引,围绕《红楼梦》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文本精微之处,剖析书中跃然纸上且寓意深远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核心人物形象。
在沙龙现场,“红迷”尤其是嘉兴大学的学生们沉浸其中,聚精会神地听讲座,互动环节更是热情提问。
当下,用新方式解读经典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潮流。春晚上的《黛玉直播间》小品,将文学经典形象融入线下火热的直播场景,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曾登陆B站,弹幕数超过50万条,热闹程度一点不输当红综艺,并且全是年轻人在看。”“我们同学也在看‘红楼’,很多人看二创。”
沙龙尾声,陈骁还就《红楼梦》的文化影响力、当代青年与《红楼梦》的精神共鸣等与现场读者展开交流。
以下内容是陈骁的现场分享整理节选。
《红楼梦》这部小说从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这天起,就是和绣像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
当今时代是图像转向的时代,后现代运动干将之一的斯科特·拉什就说过,“现代的感受性首先是话语的,而后现代的感受性是造型的”。这种造型实际上就是图像,例如AI的、影视中的林黛玉或“林怼怼”。
但图像(造型)和文字(一起出现)实际上不只是今天有,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也就是《红楼梦》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程伟元、高鹗在萃文书屋以木活字首次排印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后世称之为“程甲本”“程高本”。其封面题“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其中绣像共二十四页,是目前最早出现的清代印本。
可以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从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这天起,就是和绣像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
我的书中大量使用了清代孙温的绘本《石头记》。它全图采用工笔重彩,以大观园全景作为开篇,画面鸟瞰构图,将大观园诸多景致悉数入画一览无遗。从某种意义上,孙温的画册和《红楼梦》的文字共成一体,是十分了不起的。
贾宝玉的多情有着人性文明的光辉
贾宝玉有一个绰号,“闺阁良友”,这个词像是当今的闺蜜。
用今天的话来说,宝玉就是“非主流”。当时的主流是“读书功名、仕途经济、光宗耀祖”,而宝玉最恨这些,他嘲笑积极入世之人为“禄蠹”,所以他是一个“闺阁”的人。
在“情榜”上宝玉是“情不情”,意思大概是说他能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并没有同等理解回报他情感的生命,“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要操心忧虑。他并不是花心,他只是比常人更能感同身受。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说贾宝玉“吾所爱汝者,为古今天下第一淫人也”。这个“淫”是“意淫”,将肉体的滥淫与心灵的痴情区别开来。脂砚斋侧批“新雅”,即心灵的痴情,警幻认为宝玉“独得此二字”。他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爱人的专一,还表现为对一切少女聪明才智和美丽的欣赏与维护,对她们命运的感同身受。贾宝玉的多情有着人性文明的光辉。
“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
作书人开篇凡例直言是为闺阁立传,然后用前三回书目交代女主。紧接着第一回僧道谈论:“一段风流公案”,即绛珠仙草为报答赤霞官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情,还泪下凡。《红楼梦》整个故事就是因这段公案缘起的,其余的人,书中说是“一干风流孽鬼跟着投胎下世”陪同渡劫。这段重要的前世情节中男主角只得了一个名字,完全是绛珠仙草的主场。
第二回说今生人物身世,林黛玉也早于男主贾宝玉出场。她出身高贵,家学渊源,而且一个女孩专门聘请了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当家庭教师,比起来贾府嫡子宝玉的塾师却是个没考上举人的贾代儒,这个设定就很有意思。
一般读者对林黛玉的刻板印象诸如:小心眼、孤高自做,再加上身体差、哭哭啼啼、爱怼人。简直是一身毛病,完全不讨喜。一个作者钦定、男主推崇的“神仙妹妹”却好似缺少了女主光环?难免使人猜测:这样亘古未有的女主角被狠狠“先抑”之后,需要怎样震撼夺目的悲剧高光时刻来“后仰”她的纯真、智慧、圣洁和不幸的命运,才能让所有的读者都震慑神魂。
可叹前八十回在矛盾迭起、高潮将至的关口就戛然而止。我们终究看不到作书人笔下的“后仰”了。
王蒙先生说过:“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
《一生筑一梦:红楼人物集》
陈骁 著
(清)孙温 陈月 绘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这处被遗忘的角落将何去何从
下一篇:神舟二十号发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