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家文物局
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何利群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自公元三世纪起,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持续进行了四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收获。1988年邺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图为配合大遗址保护及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探索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平面布局,邺城考古队自2015年7月迄今对宫城区进行了系统的勘探与发掘,累计勘探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2000平方米,确认了宫城内的第一圈宫墙和内部的宫院格局,发现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宫室建筑,出土了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为探讨东魏北齐邺城的建筑格局、宫城范围及建造技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
宫城结构与布局的新突破
近年邺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首先是发现了宫城中轴线两侧东西346~366米、南北1050米的第一圈(内圈)宫城墙,墙体平均宽约2.4米,由两道平行的夯土墙组成,中间形成夹道。宫墙内外均发现规模不等的院落和建筑遗迹,推测外部还存在更大范围的宫城区。
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航拍示意
宫城西北角
宫城西南角
宫城东北角其次是明确了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发现了一批大型宫室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宫城区南部纵向排列止车门、端门和阊阖门三座门址;中部以太极殿和东、西堂为中心,其后为昭阳殿、永巷和五楼门;永巷以北即为后宫区,以显阳殿和宣光殿为主要建筑。后宫区勘探新发现的201~211号建筑排列有序,分区明确,呈现出相对封闭、各自独立的宫院格局。
中轴对称与帝后寝宫的探索与发现
2017~2022年发掘的206与209号大殿位于宫城中轴线北部,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堂式建筑之一。两殿规模与形制相近,由周边的廊房和院墙围合成后宫区中轴线上封闭的中心宫院。206号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横长方形,面阔约42米、进深35米、残高0.5米左右,南面双阶,前接卵石铺砌甬道,为面阔七间的结构。大殿通过连廊等附属建筑连通东、西两侧廊房,廊房南北延伸,外侧残存夯土院墙与周边宫院分隔。
宫城区北部206及209号大殿
206号大殿前卵石甬道以206号和209号大殿为核心的宫院,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体现出强烈的规划设计理念,是东魏北齐邺城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建设的重要实证。两殿前后并峙,并通过廊房连接,建筑雄伟,装饰华丽,为探索北齐宫城内帝后寝宫及日朝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宫城西门的重要发现与收获
2023~2024年发掘的宫城西门明确了前朝与后寝的界线,门址为内收型殿堂式城门,主体由门楼台基、夯土连墙及双阙等部分组成。门楼台基平面呈横长方形,南北面阔约38米、东西进深19.6米,残高0.3米,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中部开三门。门址两翼由夯土连墙与阙台相连,双阙平面为呈曲尺形的子母阙样式。城门内外对应分布三条斜坡慢道和砖铺甬道,门址南侧尚存夹道,东南部通过角门进入城内。
宫城西门俯瞰(自西向东)
宫城西门结合文献记载,该门址可能为东魏北齐时期宫城西侧正门“千秋门”遗址,这是继北魏洛阳城阊阖门之后再次发现保存完整的宫门遗址,对了解中古时期宫城布局、宫禁制度和城门形制演变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豪奢华丽的建筑装饰
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数以万计的瓦件制作规整、形制统一。各类石质建筑构件,尤其是位于台基周边的莲花覆盆檐础、忍冬纹垂带石以及摩尼宝珠纹铺地石等,与文献记载中北齐邺都宫廷内豪奢华丽的建筑装饰契合。千秋门出土的石狮门砧是目前所知同类遗物时代最早的实例之一。以上发现丰富了对东魏北齐工艺技术的认识,为研究北朝晚期的建筑等级与规制、器物分期与年代等提供了实物证据。
出土瓦件
釉陶瓦钉帽
大型鸱尾
莲花柱础
摩尼宝珠纹白石构件
石狮门砧
多元一体的邺城历史文化
近年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于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范围、建筑格局有了全新的认知,对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建设理念、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阶段,儒家思想、佛教艺术、外来文化激荡碰撞,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的考古发现与收获为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佐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工作照
2018年工地验收
2018年考察工作
2018年现场讨论
2023年发掘现场保护
2024年现场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