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重庆市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公司环保部负责人指着停用的在线监测设备向记者算起细账:“按重点排污单位管理时,仅设备运维费每年就需10万元以上,加上人工巡检和数据校准,年支出超过40万元。现在根据新的排污许可证精准调整自行监测方案,这笔费用可直接节省了。”这一变化,源于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高新区监测站)的一次“精准诊断”。
企业误戴“重点排污帽”
该公司是一家电子企业,作为高新区重点管理企业,其废水一直采用自动监测的方式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持续运行,该系统不仅需投入70万元采购设备,每年还产生近20万元运维费及人工管理费,占企业当年环保支出的近10%。2024年初,高新区监测站工作人员在排污许可执行情况核查中发现,依据2022年发布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该公司不再需要开展水质自动监测。
高新区监测站立即启动“一企一策” 帮扶机制:技术团队对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逐项核对,结合《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该公司按规定仅需每年开展一次手工监测,无需安装在线设备。随后,监测站联合许可科依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提交变更申请,经专家论证和现场核查,于2024年5月完成排污许可事项修正,成功通过精准分类管理为企业减负。
“减负清单”为企业省钱超300万
高新区监测站在全区开展 “监测标准适配性”专项排查,通过梳理120余家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监测方案和排放数据,建立“重点管理—简化管理—登记管理”三级分类清单,累计为14家误按高标准监测的企业调整方案。
据统计,通过取消非必要在线监测、合并重复监测项目、优化监测频次等措施,让高新区27家企业受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年检测费用可节省几十万元,相关企业年均节省总成本达314万元,这些资金正转化为不少企业的“创新基金”,企业将节省费用用于环保设备的优化,正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监测团队支撑精准服务
这支为企业监测减负,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正是今年刚成立三周年的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监测站。11 名技术骨干在一年内完成129项 CMA 资质认证,涵盖水、气、土壤等六大类监测项目,其中废水监测方法标准覆盖高新区内90%的工业行业,为精准判别企业排污现状奠定技术基础。在2023年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中,团队凭借扎实的标准解读能力,从60支参赛队中摘得团体一等奖,其中一名队员更在2024年全国赛场上斩获个人三等奖。
“我们建立了‘标准库 + 案例库 + 企业库’三维管理系统,每个排污许可变更申请都经过‘数据筛查—现场踏勘—专家论证’三重审核。”高新区监测站站长胡超能介绍,如今,监测站的“减法”效应持续显现,既守住 “应测尽测” 的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又为企业卸下“过度监测”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