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张继:像百合一样躬身田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百合的生长周期漫长而复杂,从萌芽到成为商品百合需要历经6至9年的光阴,其间,必须持续吸收充足的水分、阳光和养分,方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一过程恰如西北师范大学张继研究员的科研探索之旅——在4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默默耕耘,经历无数艰辛与挑战,最终收获累累硕果。
4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办公室,映照在一张专注而自信的面庞上——这是初见张继时的第一印象。她笑容爽朗,热情大方,言语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坚定与激情。
这份坚定从何而来?
“从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起步,起初跟随导师参与国家一级新药——氢溴酸高乌甲素的资源调研,漫长的野外采样经历成了最深刻的历练:单一的餐食、简陋的住房、艰苦的采样环境……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真正了解到科研的意义。”至今,张继对自己初涉科研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正是在野外采样的过程中,导师和同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让我逐渐领悟到了科研的本质。”张继说,大自然馈赠给人类丰富的资源,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去开发出更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从跟随导师开展氢溴酸高乌甲素的后期研发和临床试验,到自己带领团队从葡萄渣中研制出具有降血脂功效的“降脂灵”,再到向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支撑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农产品的高值利用……多年来,张继和团队扎根西北,聚焦农业科学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推广,为特色农业产业和现代食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创新探索。
张继和团队系统揭示了兰州百合、高乌头等多种植物中多糖、生物碱等活性成分构效关系,阐明特色果蔬种植、鲜储、加工等品质变化规律;构建油橄榄等高原特色油料全产业链多元化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开辟油料资源畜禽应用新维度,提升畜禽产品品质;研发尾菜、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生态重构和高值利用关键技术30余项,研发固沙种草剂、植物生长剂等农用新材料20余种,推广种植棉花、玉米、果蔬、牧草等200多万亩,推动形成寒旱区农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新业态;开发生产食用油脂、绿色防控和营养保健系列功能产品上百种,使农林产品蜕变为大健康产品,培育出油橄榄、亚麻等重要富民产业……
一直以来,张继紧跟世界食品工业发展潮流,带领团队着力开展“数字技术+医疗健康+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新领域研究,系统研究开发食品的绿色、高值化生产关键技术,促进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水平,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助力甘肃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张继深知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她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要把从前辈科学家身上汲取到的奋进精神传承给我的学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张继告诉记者。
从教40多年,张继不忘初心,以身作则,为科研事业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她先后创建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组建了一支扎根西北、勤劳奋进的创新人才团队。
张继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第四届巾帼发明家创新奖、全国第四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人物”、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初涉科研,如攀险峰,每一步都浸染汗水与迷茫;回首来路,却见繁花满径,硕果垂枝,方知跋涉的意义。
“科研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远征。于我而言,每一个项目成果、每一位学生,都如同我的孩子,我愿倾尽心血,用心培育。”张继表示。
责任编辑:杨晨雨
上一篇:“格姐”穿街过巷走村入户护平安
下一篇:财联社汽车早报【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