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同发布
把论文写在乡村田野上
——中国农大科技小院赋能我市乡村振兴
“在播种、拔节、抽穗、灌浆等关键期,每亩地要分6次喷洒200升-300升酵素,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补充营养元素……”4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乐正在给灵丘县青泥涧村村民段进田讲解农用酵素的用法。
农用酵素“微生物工厂”基于农田养分回归有机物全循环理念,定位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研究,将餐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及沼液、沼渣等,通过健康生态链微生物发酵方式培育有益微生物菌种群,可用于植物免疫促生、土壤生态培肥、生物防控、果蔬保鲜等领域。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的全国首个全域有机农业科技小院的一项研究成果,科技小院就是把我们的试验田放在村里,将我们硕博研究生在高校所学展示给农户。对于我们而言一方面能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农户真实所需,也倒逼我们不断学习前沿技术,从而推动知识体系的更新,解决农户实际问题。”王乐说。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十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扎根灵丘县,师生与乡亲们一同劳作、交流,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服务模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将专业知识融入泥土,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
科技小院规模虽小,但发挥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巨大作用。科技小院负责人王小芬教授满怀自豪,为记者介绍了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取得的三大标志性成果:
建成全国首个村庄级别的人粪尿农田循环肥水全循环工程,将“有机旱作”与“厕所革命”相结合,每年可节省灌溉水1.14万吨,生产1714吨高品质有机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5万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年效益达500万元;
形成了一套低本高质的有机农业技术体系,通过新型保氮发酵技术,团队研发的有机肥氮损失率降低30%以上,每吨生产成本仅60元;
在科技小院指导下,灵丘县田脊梁合作社种植的有机大豆以亩产248.5公斤的成绩,夺得山西省“神农科技”大豆高产竞赛冠军,打破了“有机农业必然减产”的传统认知。
灵丘县的探索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24年8月,第十一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期间,全国专家实地考察科技小院示范田,对有机种植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同年,科技小院亮相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对采用酵素种植的西红柿赞不绝口。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余静在视察科技小院时表示:“这才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将试验田设在乡村,手把手教农民应用新技术,真正实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和榆社县、河南兰考县、山东莘县和四川西昌市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王小芬教授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化研究,完善技术体系,为全国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科技小院和“小院青年”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