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电子报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改善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展望202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将在政策支持、技术驱动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技术突破、品牌竞争、应用拓展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型升级,亟须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2024年,在国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保持稳步上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较快。展望202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加速拓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对机器人产品需求更加多样化
2024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保持稳步上升。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受下游行业回暖带动,产销整体稳中有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46.6万套,同比增长13.3%。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8.4%,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7.6万套,占全球总量的51%,稳居全球首位。
在服务机器人方面,随着新兴应用场景的拓展,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量稳定增长。2024年1—10月,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871.2万套,同比增长18%。
在特种机器人方面,随着高端传感器、特殊材料等技术的逐渐成熟,特种机器人在复杂环境和极端工况作业中的能力不断提高。如,核电作业机器人实现了强辐射环境下探测、勘察等功能。排涝、救援、消防和勘探机器人为应急救援提供了装备支撑保障。
展望2025年,随着我国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将出现更多细分市场和个性化产品,一批家用服务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产品将成为热点,机器人产业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自主创新技术持续突破,多技术融合与跨界合作将成为新常态
我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性能大幅提升,减速器、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部分核心零部件实现突破,本土化率不断提高。
机器人技术将加快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化、网络化的机器人系统,特别是具身智能赋予机器人自主决策和多模态交互能力。
机器人企业将与汽车制造商、医疗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等建立更紧密的跨界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人工智能大模型、仿生灵巧手等技术快速迭代,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执行精细操作,多款人形机器人创新产品进入汽车制造一线执行测试任务,加快应用落地进展。如,优必选WalkerS人形机器人已经实现在移动的生产流水线上安全稳定地靠近车辆,检测范围可覆盖车身360°和0.5米以下低矮区域,实现毫米级检测,准确率可达99%。
展望2025年,一批高爆发电机、高算力芯片、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将实现创新突破,国产化进程加速;深度学习、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材料科学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推动机器人向更高效、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发展。
应用深度广度持续扩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展,从传统的工业制造到服务、特种以及新兴领域,人机协作的边界不断突破。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精度和柔性制造的能力方面持续提升,已广泛应用于焊接、装配、打磨、检测等高精度和复杂工艺场景,逐步实现在半导体真空传输、汽车车身打磨抛光、航天大型结构件铆接等高端场景应用。
服务机器人已具备独立完成清扫、引导、配送、陪护等复杂任务的能力,在仓储物流、城市环卫、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养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部分产品已居全球领跑水平。
特种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主性不断提高,已能胜任定位导航避障跟踪场景感知识别行为预测等复杂工作,将在深海探测、空间探索、紧急救援、防空防暴等诸多领域释放更大价值。
展望2025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机器人将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柔性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机器人+”应用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特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