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靠打工赚一点钱,改善生活并维持玩摄影的开销,其实也没花什么钱,一台单反而已。最开始跟许多人一样是从摄影爱好者起步,后来慢慢的能接一些私活,拍个婚礼,或者是拍个产品之类的,但是也都是小打小闹。直到后来接触了图库。
图库就是一个可以出售自己照片的网站,成为图库签约摄影师就能委托图库代售自己的摄影作品。早年我和几个朋友在美国凑了一点钱成立了一个图库工作室,主要是拍一些风景和人像,请业余模特拍一些可以作为商业素材的人像照片,模特的佣金是一个小时20美金,其他的成本主要就是摄影器材,以及工作站,旅行等等。刚开始做图库非常痛苦,以为不熟悉图库的规则,每次上传100多张图被拒70多张让人非常有挫败感。而且初期的收益也非常低。我还记得刚签约的时候,我的图库里只有10张图,一个礼拜的收益只有0.5美金。100张图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有十几美金,而到了1000张图的时候一个月两三百美金没有任何问题。当时我在明尼阿波利斯生活,这个城市消费并不高,两三百美金相当于一个月的伙食费,并且吃的不错。当时一个月的房租也就350美金。
但是后来图库做久了,就感到非常乏味。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图库的工作也具有非常强的机械性和限制。我记得那时候有些人会在相机上贴一张纸条,写着「拍之前能不能卖掉」,我一开始觉得这些人很厉害,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这样很没意思,因为总是带着这样一个预设去拍东西,就会错过很多有趣的瞬间。
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我就开始逐渐退出图库了,说实话做的时间并不长,要说赚钱也没赚多少。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很多年已经不给图库供图了,但是每个月的收入居然没有减少,因为图片保持着长期稳定的销售。
在逐渐退出图库的同时我接到的商业摄影合同越来越多,由此积累的一些资本,并且至今每年都给我的合伙人分红。
再后来我觉得商业摄影也很无趣,因为总是要去满足客户的各种奇怪的要求,并且自己并没有什么创作的空间。有一年我在迈阿密给人拍婚纱照,每天的工作,大体上就是按照设计好的流程,在固定的地点让客户摆出各种套路的姿势。拍摄的地点也是一些网红景点,我们最常去的就是维兹卡亚花园(),这个花园里到处都是拍婚纱的人。
我觉得这种工作简直太无聊了,当时我已经开始修,主修,这个专业基本会学到所有主流的艺术形式,除了摄影以外,还有陶艺,雕塑,版画,油画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跨媒介的学习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学习环境也很有趣,当时在明尼苏达州我可以同时去不同的大学上课,因为大学系统都是互通的,所以我看到别的学校有喜欢的课程或者教授都可以跑过去上课,总之是非常自由了。
后来我开始做一些私人的摄影项目。这些项目几乎不为任何人服务,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怎么开心怎么做。
但是就像是很多人所担心的一样,现实的压力多少会让人失去一部分自由。不过可能我运气比较好,从13年左右我就开始把存的一些钱放进美国股市,基本都是投资科技股,苹果,英伟达,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后来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美股在四五年的时间内翻了好几倍。我记得我在14年左右买入英伟达的时候只要19美金一股,而在我去年陆续卖出这些股票的时候,英伟达的股价在200美金以上。不过今年,局势动荡,也亏了一些钱。不过总体来说,这种好运气让我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也让我可以保持创作的相对独立,不受干扰。
后来我去读了MFA,由于性格上比较喜欢不受约束,所以经常换学校,如果是价值观不和或者看不惯某些事情就会离开。我最后一所学校是,在纽约罗切斯特,就是柯达公司所在的那个城市。也算是近水楼台,RIT的摄影专业一度在全美排名前四。我确实也在这里学了不少东西,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教授是和。Dan是的学生,跟学了很多彩色暗房的技术,而我的彩色暗房大多是跟Dan学的。Greg在概念上和胶片数码化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同时我也跟他学了跟多制作的理念。这两位在过去两年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我在这些年当中建立并维持着很多私人的摄影项目和其他媒介作品的制作,大家可能有所耳闻的就是我在阿拉斯加的项目,以及一些手工书。这些项目所产生的作品足以让我去获得零散的支持,比如一些艺术基金,或者有藏家愿意购买我的作品,这些收入都是在投资以外很不错的收入来源,虽然我极力的避免让我的创作变得功利,但是通过作品获得金钱上的支持也算是一种对于创作的承认。
我也一直保持着在知乎写作的习惯,在一些问题下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见解和认识。事实上我在知乎的很多文章和回答都是从论文转化来的,而对我个人而言的好处是,一个网络平台能提供宽松和多元的写作环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你写什么,同时也能收到一些奇葩但是很有用的观点,这是学术环境所不能提供的。社交网络如果能保持单纯,大多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前几年我就写了一篇很好玩的论文,研究的是ins上通过修图应用美化自拍的人群,当时是用了民族志的方法来做这个研究,最后很有意思。
我接触社交网站最早要从新浪博客开始(比微博更早的东西),后来主要使用的是人人网,lofter,图虫这类网站。但是知乎可能是我见过的社交网站中最独特的一个,简单直接的说,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这个社区,想法可以得到很好的回应。知乎独特的能力是能把知识转换为金钱收益,站在我的角度看,基本上等同于把读书直接变成了一种工作。如果我没搞错,历史上,上一次能够大规模的靠单纯读书来获得工资的时代是古希腊时期。可以说知乎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实现了胶片自由。
同时,我甚至和一些知乎社区内的作者实现了非常好的合作,我大概是去年认识了著名的半自由职业者@梁源的,有一年多的交流基础之后,在今年的新知青年大会就产出了非常棒的跨界合作。这个作品的作者还有@相墉@国元@隔壁班的王老师,大家都是通过知乎认识并且开始跨界合作。相墉和国元都是书法领域的创作者,王老师则是一位画家。
Artistsrefusedtointerprettheirworks(艺术家们反对阐释他们的作品)
梁源:我们是如何在知乎盐刷了三天墙的
而在此之外,我和这几位还有一些实验性的作品,比如最近我们在琢磨能不能给照片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