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创始人
2025-08-03 06:20:39
0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李艳玲

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协同推进理念,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正是达成这一宏大目标的重要实践路径。这一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共建共享,以此响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实践进程不仅与民生福祉的提升紧密相连,更对乡土文化的现代重构、城乡融合的转型发展以及城乡居民主体意识的培育产生深远影响。从本质来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城乡融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逻辑内核。在此进程中,精准把握二者的内在关联并实现二者协调推进,既是推动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石,也是当下亟需突破的现实难题。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时代意蕴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推动城乡融合从物质融合向全面融合转型。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观进程,城乡融合是一个涵盖多维度、跨领域、系统性的概念,不仅包含经济、空间、生态等物质维度的交融,更涉及制度、文化、情感、道德等精神维度的协同。这种融合发展能够为城乡融合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是推动城乡融合从物质层面的整合向全面协同转型、实现城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路径。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指出,精神文化变迁往往滞后于物质变迁。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如果只注重物质融合而忽视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容易导致“文化堕距”现象,阻碍城乡深度融合。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改善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精神文化迟滞现象提供了新方案。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城乡融合摆脱要素的单向流动或简单的物理叠加,实现更高层次、内涵式的融合。

其二,促进精神文明成果在城乡空间共建共享。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壁垒,实现精神文明成果在城乡空间的共建共享。这不仅包括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更强调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形成城乡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文明新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过去,城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丰富,乡村则相对匮乏。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乡村延伸,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其三,唤醒城乡居民的主体自觉,重塑社会关系。城乡间差异化的生产模式与生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城乡社会关系的二元分化趋势。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式发展可通过调动城乡居民自主且广泛的社会参与积极性,消除城乡社会交往中的隔阂壁垒,推动城乡社会关系的聚合与交融。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可充分发掘传统道德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特质,将优秀传统道德理念有机融入城市道德建设体系,同时,把现代精神元素注入乡村道德建设实践,以此构建城乡普遍认可的共通道德规范体系,凝聚道德价值共识,增强城乡居民的社会认同感,进而引导公众共同投身文明社会建设。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城乡文化发展基础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而且各地在推动高质量文化资源下沉到乡村的过程中,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而这种模式可能导致文化资源供给与乡村社会内生性需求无法精准衔接,甚至与村民的实际需求脱节,影响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需明确重点任务并做到精准施策。首要之务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功能,以此凝聚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共识。基层党组织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应充分发挥其政治引领作用,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视作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其次,使政府主导与农村居民自发参与有机结合。政府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公共服务。与此同时,需充分尊重农村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激发其内在动力,引导农村居民通过日常参与、文化自治等途径,主动投身各类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自觉,让精神文明建设从外部推动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最后,需精准把握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引入社会资源满足其需求。例如,通过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洞悉农村居民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具体诉求,以规避盲目供给,在此基础上搭建社会资源对接平台,引导城市中文化企业、文化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文化项目建设,通过政策激励与机制创新激发社会力量投入热情,形成供需精准匹配、多方协同发力的农村精神文化服务新格局。

在把握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路径,从政策机制、人才和平台等方面协同发力。

在机制协同层面,针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条块分割问题,将乡村振兴纳入全局性工作规划的核心位置,将城乡融合作为破题的关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保障政策高效落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在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全链条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多方参与、德才兼备的遴选标准,实施灵活分类的培养模式,构建需求与质量的双导向管理体系。既要培育本土“三农”文化人才,也要吸引城市优秀文化工作者下乡,夯实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根基。

在设施共建共享层面,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制定高标准服务规范,创新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化保障机制,重点完善乡村文化基层设施,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实现城乡文化设施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在产业融合发展层面,坚持双向赋能路径,引导经营主体、文化创意、社会资本有序下乡,推动乡村文化精品进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但也要规范资本运作,防止过度商业化侵蚀乡村文化的本真性,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物质支撑。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城乡协调高效发展、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所在。展望未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仍需通过体系建设,补齐各项工作的短板,创新发展中华文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开放文明空间,实现城乡文明成果共享。

(作者系中共阜新市委党校讲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541人退休档案提前五年“预...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退休是人生大事,亦是审批服务的高频事项。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因档案...
8月18日北京住宅网签:新房8... 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数据:8月18日,北京新房住宅网签80套,网签面积约10,047.66...
孙惠芬《紫山》新书分享会在省图...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2025辽宁省图书博览会...
AI推土机“会思考”,硬核制造...   从“推土机思考决策”的科幻想象,到AI技术赋能的现实突破,73年深耕推土机领域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
世运主题公园在成都东部新区揭牌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莹佩)成都世运会圆满落幕,但运动热情将持续。8月18日,成都东部新区汇...
服务光伏用户,续航绿能发展   8月15日,国网威海市文登区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到栗景山庄等光伏客户开展检查维护工作,利用...
常见心理误区,你中了几个? ◆心灵驿站  心理问题只是“想太多”,挺一挺就能过去;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会有心理困扰;抑郁症就是“太...
国网乳山供电:走进校园开展安全...   8月19日,国网乳山市供电公司育黎供电所组织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员主动为学校开展安全可靠用电专项检...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迎“暖心升级...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19日发布的通知,聚焦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各地要立足实际,...
空档期不“空”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一个弓步刺,一记防守反击……“小剑客”们挥舞长剑,腾挪跳跃、疾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