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刘溪
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势能,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驱动力量和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往往通过技术赋能助力数字经济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模式,对解码数字经济发展新活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竞争新优势和发展新高地的现实需要。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及新一轮科技改革浪潮的出现,数字经济要逐渐发展壮大,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固然重要,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必不可少,只有二者协同发力,才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把握人工智能赋能机遇,探索“人工智能+”多重实践进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夯实数字基座,强化数据流通。高质量数据集是“人工智能+”行动的底层根基。加强数字基座建设,为人工智能的全场景赋能提供坚实保障,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风险,强化社会大众、生产企业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信任水平。加快完善底层数据链。其一,数据链基建和数据采集。一方面,完善数据链基建,依托人工智能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撑。因此,加快提升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利用率、覆盖率,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是作为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的龙头——移动、联通、电信这些基础运营商的重要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继而为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通信力量。中国电信构建形成的“1+1+1+M+N”人工智能体系,已在医疗、教育等50多个行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赋能超600个项目,对助力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移动构建起的“中心大集群、边缘广分布、中训边推、训推一体”的综合算力网络体系,中国联通构建的骨干云池、万卡智算中心等都对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基层网络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双千兆”网络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并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和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强化算力支撑和数据支撑,加快推进对金融、制造、交通、住建等重点领域的数据标注和数据采集,加快建立结构完整、数据真实的数据集,严格规范数据筛选、数据处理,避免数据误差和数据泄露,助力相关主体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行业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其二,算力资源流通和数据普惠。优化公共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和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算力、数据资源调度平台,打造含政府、企业的公共数字资源池及含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助力数据资源供给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实现对算力、数据的一体监管和综合治理。依托“东数西算”“西数西算”等工程,打造数据要素的跨地区调度和流通机制,同时加强沿线各地区的区域性算力枢纽基地建设,提升区域性、地方性算力枢纽、算力节点、数据中心等服务国家总体数据需求的能力,让算力、数据像水、电一样实现自由流通。同时,长三角地区协同建立的跨域数据共享机制,为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行业数据资源。数据资源作为算法、算力的基础和“燃料”,大量优质数据资源的注入不仅有助于提升数据模型的精准度、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同时也可夯实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根基。其三,数据监管和算力交易监管。加强跨域数据流通的直连网络建设,以确保数据资源的高速流通和安全传输。同时加快推动算力交易中心及交易监管规则的建设与完善,明确数据确权和数据产权登记,确保对数据资源的安全管理。
突出应用导向,强化场景培育。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持续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的全场景渗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算法保障。实现发展需求与算力服务的精准对接。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效带动其他领域的算力利用和发展转型。其一,“人工智能+智慧农业”。以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无人机+AI”赋能作物培育为例,该技术充分继承智能监测、AI分析、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等多种能力,实现无损、无接触式对温室作物数据、营养状态的采集、建模和分析,将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向“对话式”精准管理,且目前该项目在上海、江苏等地已投入使用,对降低人力成本和资源投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二,“人工智能+交通”。建立不同区域交通数据互通渠道,为跨域交通协管、交通决策提供支持;整合、分析城市交通数据,实现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流量预测、智能干预和实时监测,为提升道路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提供支持。其三,“人工智能+医疗”。依托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报告生成,辅助医学诊断;搭建专病知识库、基层全科诊疗数据库等,为临床专科诊断、基层全科诊疗提供决策支持;实现靶区智能定位、手术方案规划、智能就医指导等,提升诊疗效率,提升就医体验。其四,“人工智能+制造”。围绕“企业出题,科技答题”,聚焦企业生产、研发、供应、销售等环节的实际需求,打造针对性应用场景和智能化应对方案,助力数字制造实现创新发展。例如,汽车制造、冶金制造、钢铁制造等领域依托人工智能赋能,实现了由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跃升式突破。其五,“人工智能+城市管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城市设施监测、城市治理、城市运行等多场景的渗透,重点围绕城市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场景应用赋能,可助力城市管理更高效、智能、安全,为市民生活营造更为温馨、有序的便捷生活网络。以重庆地区的AI赋能隧道安全监测为例,在位于渝北的长隧道内,设置智能巡检机器人,依托其搭建的高清影像设备和智能传感装置,可全天候地对隧道情况进行扫描、监测,同时还可在3秒内对风险隐患进行快速识别。自该设备应用以来,事故发生的识别预警准确率等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对推动城市管理的隧道管理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防控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四链融合的数智财经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JGB507)。
(作者系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高级会计师)
上一篇:求一部玄幻小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