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厂”在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健康科技园建成。工厂每周能生产1亿枚蚊子卵。巴西希望该工厂能为防止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找到有效的生物防治途径。
“蚊子工厂”专门生产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这种蚊子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等蚊媒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近年研究表明,“沃尔巴克氏菌”在埃及伊蚊体内,可阻止蚊媒疾病病毒的繁殖,同时使携带这种细菌的蚊子,比未携带的蚊子更具有繁殖优势。
“蚊子工厂”生产的带菌埃及伊蚊释放到自然环境后,将与野生埃及伊蚊种群交配,繁殖产生携带细菌的后代。随着带菌埃及伊蚊占比不断扩大,登革热、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传播给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无独有偶,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也有一群“专业放蚊子”的人,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预防登革热等疾病。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奚志勇教授团队的“以蚊灭蚊”方案,已在广州城区多个地点开始试点。
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绝育雄蚊,普通雌蚊与其交配后,产下的卵都会死亡,导致区域内蚊虫种群密度降低,“登革热”“寨卡”等蚊媒病的传播便得到控制。这就是“以蚊灭蚊”的原理。
在广州黄埔区,藏着一座“蚊子工厂”,雄蚊生产量达到每周1000万只。“蚊子工厂”成功创建了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人工转染品系。经过精细的雌雄分离流程,筛选出了雄蚊,当这些雄蚊与野外的白纹伊蚊雌蚊进行交配后,雌蚊所产的卵将无法成功孵化,无法发育为成蚊。因此,研究者将这些雄蚊命名为“益蚊”。
由于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因此,可以通过长期投放“益蚊”,来大大降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热等的传播。
研究团队在广州市南沙区开展试点,经过2—3年的持续释放,每年野生蚊种的数量平均减少83%—94%。未来,团队希望研发出绝育蚊卵商品,市民买回家就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