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食用方便,很多家庭会一次买一大盒鸡蛋存起来慢慢吃。但鸡蛋属于生鲜农产品,储存不当很容易变质,影响口感和安全。
想让鸡蛋储存久且安全,首先要了解它的5个基本特性:
冻裂性:当温度低于零下7℃时,蛋液容易冻结,造成体积增大,蛋壳破裂。因此,鸡蛋不要放入冷冻室保存,也不要太贴近冷藏室内壁。
吸味性:鲜蛋可通过蛋壳上的气孔和外界不断进行“呼吸”,极易吸收环境中的异味。如果把鸡蛋和香椿、韭菜、大蒜等味道比较重的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串味,影响口感,也更容易变质。
因此,买回来的鸡蛋要先用食品袋或保鲜盒密封好,再放进冰箱内冷藏。
易腐性:鲜蛋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易成为细菌、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当鸡蛋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或蛋壳破损时,很容易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进而导致鸡蛋腐败变质。
易碎性:蛋壳具有一定强度,能承受一定压力而不受损,保护鸡蛋维持固有特性。当鸡蛋遭到挤压、碰撞时,极易造成蛋壳破裂,造成腐败变质。
易潮性:鸡蛋遭到雨淋、水洗、受潮时,会破坏蛋壳表面的胶质薄膜,致使气孔外露,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极易进入蛋内繁殖,加速腐败。
之所以不要清洗鸡蛋后再储存,是因为鸡蛋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膜,一方面可以阻挡外界细菌进入鸡蛋内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鸡蛋内部的水分不会流失,从而保持鸡蛋的新鲜度,保留其中的营养物质。
用水将鸡蛋冲洗后,“白膜”脱落,会造成细菌侵入、水分蒸发,加速鸡蛋变质。实验发现,清洗过外壳的鸡蛋菌落比没有清洗过的多出3—4倍。
鸡蛋在出厂前大多已进行清洗、紫外线杀菌、涂油等工序处理,买回家后,可以直接存放,无需清洗。
鸡蛋在存放过程中,蛋白稀化后,水分向蛋黄慢慢渗透,蛋黄体积膨胀到撑破蛋黄膜时,会发生散黄现象。这样的鸡蛋虽然不太新鲜,但没有变质,也可以吃。若是细菌、霉菌通过蛋壳气孔侵入鸡蛋内部,造成鸡蛋散黄,甚至蛋黄和蛋清混在一起,这种鸡蛋往往带有异味,不能吃。
如果不清楚是由哪种原因引起的散黄蛋,可通过气味判断能不能吃。没有异味的经高温烹调后可以食用;但若已变臭,说明细菌已在蛋体内繁殖,不能吃。
据CCTV生活圈
上一篇:方寸间折出“大千世界”
下一篇:宣纸上画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