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雪域高原上,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人才将滚烫的心跳融入高原的脉动。过去3年,本市第十批援藏团队带动744名拉萨各界代表赴京跟岗锻炼和考察学习、760余人次内地专家进藏培训指导,推动72个项目落地生根,在世界屋脊书写“京藏同心”的首善答卷。
以文会友连接两地师生
2023年8月,北京中学的学生李槟子与拉萨同伴一起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发起了开展“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的倡议,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温暖与力量的旅程。两地青少年通过书信广交朋友,架起京藏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一封信就是一段交流交融的故事。学生们通过书信增进了解、广交朋友,畅谈学习生活体会、介绍家乡发展变化。截至目前,京藏51所学校3000余对学生参加活动,并建立了友好班级、友好年级和友好学校。
以文会友的同时,来自北京的数字力量也在赋能拉萨的课堂。北京数字学校向拉萨市开放空中课堂账号9.8万个,提供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各学科万余节线上优质课程,让远在拉萨的学生和北京学生“同上一堂课”。两地还突破地域限制开设京藏“双师课堂”,建立跨区域教研共同体,自2024年5月至今已有20余节双师课在云端开展,两地千余名师生参与其中,让西藏学生更多更好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拉萨市人民医院,一组十年间的对比数据引人探寻:相比2015年,医院编制床位增长1.37倍,年门急诊量增长2.25倍,住院量增长1.63倍,手术量增长3.07倍……
数字背后是当地百姓对这所医院更加信任了。医院服务能力提升了,才能让更多患者愿意在家门口就诊。
“拉萨市人民医院背后,有11家北京的名医院。”北京援藏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拉萨市人民医院与朝阳医院、天坛医院、世纪坛医院等11家医院达成协议,这些北京的医院根据自身优势对其“以院包科”。
多方助力下,该院病区由8个增至21个,诊疗专业、学科由原来的13项增加至28项,先后完成西藏自治区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国家胸痛中心、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这五大中心的建设,还重点打造了妇产科、儿科、骨科等7个具有高原特色、符合当地百姓就医需求的“拳头”特色科室。
一家医院只是一个缩影。北京援藏医疗队每批次援助期限为一年,每年7月至8月轮换。北京名医来了,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北京第十批的3期次援藏医疗队先后组织208名援藏专家与本地近500名优秀医务人员结成对子,开展“师带徒”,带领本地干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400项。其中,221项新技术实现了本地人员独立掌握。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拉萨市人民医院中级职称从90名增加至368名,高级职称从8名增加至71名,人才总量是原来的3倍。
首善标准绘就高原新篇
拉萨市实验小学三校区改造惠及5000名学子,堆龙德庆区100余处直饮水站造福近10万群众,4700米海拔的麻江乡朗堆村幼儿园解决高寒牧区儿童入园难……
一枝一叶总关情。带着北京印记的一个个项目在拉萨落地生根,惠及越来越多百姓。
“‘十四五’中期,我们专门对援藏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新增18个接地气的项目,让更多项目覆盖民生、基层。”北京援藏指挥部负责人说,过去三年,北京投入11.12亿元推动72个项目落地生根。援藏团队还早早进行了“十五五”规划前瞻性研究,将五大领域180余个储备项目纳入项目库,将为未来援藏擘画科学蓝图。
北京市从1994年开始对口支援西藏拉萨,至今已走过31载。目前,北京援藏团队完成接力棒交接,第十一批团队已经奔赴拉萨。
“作为新一批首都援藏干部,我们将积极搭建京藏两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在‘双向奔赴’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上述负责人说,北京将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组团式”支援,充分发挥北京人才、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优势,以实际行动兴业富民。
北京的援藏力量,如同雅鲁藏布江的碧水,奔流不息。
下一篇:一小时交通圈重塑京津冀时空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