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我国新一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深入,工会作为党联结职工群众的关键桥梁与纽带,于新时代背景下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职责使命。本文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为典型案例,深入探究工会在“一领四驱双创”改革模式里如何从多个维度发力,推动产业工人从传统的“被动执行者”向“技术攻关者”“改革推动者”成功转型。
关键词:产业工人改革;工会赋能;全员创新;制度建设
一、引言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工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应主动融入企业核心工作,精准找寻服务职工与服务发展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动员以及制度保障等关键功能。
作为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会创新“一领四驱双创”新模式,不断深化产业工人改革创新实践。
二、工会在“一领四驱双创”模式中的功能定位
一领四驱双创,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制度、平台、人才、项目四轮驱动机制,有力推动创新驱动与双创实践的深度融合。一是服务导向的组织保障,工会积极协同党委,全面落实产业工人改革政策部署,有效激发职工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确保改革工作能够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与广泛参与;二是权益导向的制度参与:通过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权益保障机制,将制度所蕴含的红利切实转化为职工积极投身改革的强大动力,充分保障职工在改革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发展导向的实践支持:依托项目实战平台以及各类创新竞赛,大力推动港口一线职工从传统的“体力型”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成功转变,助力职工实现职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三、工会赋能产业工人改革的“四轮路径”
(一)制度赋能:搭建改革制度化推进体系
工会组织作为职工权益的坚定代表者,深度参与制度建设,积极投身于岗位创新积分、成果转化分红、创新成果评审等机制的设计工作。协助制定创新激励管理办法、一线技术骨干岗位晋升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将职工创新成果与职级晋升、荣誉评选、绩效激励紧密挂钩,切实打破基层职工“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固有局面,有效激发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二)平台赋能:打造职工创新实践阵地
在“连钢创新工作室”“李永翠创新工作室”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公司工会深度介入运行机制优化、人员组织协调以及资源配置对接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平台向职工开放、向基层延伸,切实提高平台的利用率与覆盖面。
(三)人才赋能:构建多层次产业工人成长体系
将技能人才培养视作改革的重中之重,创新构建“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竞赛比武”的多元化培养体系,全力推动形成“成长有平台、晋升有通道、激励有保障”的全链条机制,为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搭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设立“职工发展基金”“青工提能计划”,精心组织技能等级考核、创新沙龙、专题培训等各类活动,助力产业工人实现从“学徒工”向“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的多层次跃升。
(四)项目赋能:以“赛马机制”提升实战能力
围绕智慧港口重大创新任务,公司工会积极组织职工成立攻坚小组,全面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比拼”模式,让更多一线职工能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技能、贡献智慧,有效提升职工的实战能力与创新水平。
四、工会助力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一)改革成效显著,职工获得感持续增强
工会参与推动的全员创新改革在制度保障、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自动化码头已累计荣获国家授权专利176项、软件著作权45项,荣获科技类奖项30余项。工会参与组织的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至72%,职工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超过90%。
(二)实践经验可推广,为工会改革提供样本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会工作应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服务职工”双主线,精准找准融入改革的切入点与发力点,实现从传统的“事务型服务”向“发展型赋能”的转型升级。一是要以制度化推进为坚实保障,推动职工参与机制全面融入企业章程与各项制度,确保职工参与改革的权利得到制度层面的充分保障;二是要以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打造更多“职工可触达、成果可落地”的创新空间,为职工提供更多展示才华与实现创新的机会;三是要以人才成长为核心目标,构建多维度培训与晋升机制,厚植改革土壤,为产业工人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要以项目牵引为关键突破,推动职工在实战中切实提升综合能力和改革贡献度,使职工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为企业发展与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五、结语
在新时代产业工人改革的浪潮中,工会组织应当积极主动担当、奋发有为。通过深度融入“一领四驱双创”模式,有力推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项目攻坚的系统联动,工会不仅能够有效激发职工价值,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展望未来,工会还需持续在思想政治引领、创新能力提升与改革成效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努力形成新亮点,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