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本报实习生 何佳琪 摄□ 本报记者 蒋天羚 实习生 何佳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文化需求多元,文化供给多样,不断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通过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版推出“文化消费新图景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故宫角楼前,身着“龙袍”的“小皇帝”与头戴点翠旗头的“格格”嬉戏留影;颐和园长廊下,金发碧眼的“洋人格格”手持团扇,与身着朝服的“阿哥”并肩而行;街巷中,骑共享单车的“妃子”与行人擦肩而过……流动的霓裳身影成为古都街头亮眼的风景线。暑期期间,在首都北京,清宫服饰旅拍更是迎来一股热潮。
变化:从“看”到“做”
从北京故宫东华门向东沿东华门大街步行几分钟即到王府世纪大厦,众多旅拍商户聚集在此。服饰租赁、妆造设计、摄影跟拍、后期修图等环节一应俱全,一站式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
在王府世纪大厦南门、西门穿行的“格格”“娘娘”络绎不绝。一同站在门口的,还有热情招呼游客驻足的销售人员。大厦三层、四层、六层、地下一层等分布着大小旅拍店,服装饰品琳琅满目。
据“紫薇阁”老板刘女士介绍,“格格”装、“娘娘”装应有尽有,化妆师45分钟就能完成全套妆造。店内服饰分类繁多,材质从平价仿织金到高端缂丝不等;旗头采用可拆卸设计,搭配镀金点翠簪钗,团扇、糖葫芦等道具免费提供,“轻松营造清宫氛围感”。
灵活的价格体系适应了不同的消费需求。168元起的基础款包含妆发与服装租赁,不到200元就能拿下全套体验;千元高定款主打非遗头饰与复刻氅衣。精准的服务供给让王府世纪大厦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这种供给能力恰恰呼应了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旁观历史,而是渴望通过体验成为历史场景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从“看”到“做”的消费需求变化。清宫服饰旅拍消费市场的火爆,正是这种需求的直接体现。
体验:从“穿”到“感”
当清宫服饰从商业服务转化为个体体验,游客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就此展开,而这份对话的热度,早已被“影像—社交—场景”的力量悄然点燃。2018年前后《延禧攻略》等清宫剧热播,剧中“点翠簪”“石青褂”等服饰妆容吸引了一批拥趸,穿剧服、入场景成为不少观众的向往。
故宫红墙外的树荫下,来北京游玩的上班族王婷婷身着“娘娘”服饰坐着休息:“穿上这身衣服,不仅拍照好看,也可以‘沉浸式’游览景点。”王婷婷抚过衣袖上的凤凰图案说,“我喜欢这个凤凰刺绣,看着就威严霸气。”传统服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图案、每一种材质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游客在体验清宫服饰的过程中,也是在与传统文化进行一场亲密的接触。
太庙前,36岁的张先生陪着父母整理服饰,父亲身着“龙袍”扶正朝珠,母亲头戴“凤冠”轻拨流苏。“父母第一次穿‘龙袍’‘凤袍’,他们主动拉着我说多拍几张。”张先生感慨,“平时陪伴父母的时间不多,今天一家三口穿上这身衣服拍摄照片,留下了愉快温馨的家庭记忆。”这类“家庭文化消费”正在成为新趋势。相较于单纯的景区打卡,携程2024年暑期报告显示,包含亲子服饰体验的订单同比增长超80%,“文化+家庭”正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组合。
在故宫东六宫的回廊下,来自四川成都的底女士身着藕荷色旗装,举着手机给女儿拍照。底女士笑着说:“孩子穿着这身衣服问了很多关于清朝历史的问题,对这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望着周围穿梭的“娘娘”“阿哥”,她感慨:“能让孩子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就是件好事。”
对生活在皇城根儿的人来说,清宫服饰体验也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太庙的朱墙前,北京的赵先生身着“龙褂”,目光追随着拍照的老伴。作为土生土长的“皇城根儿人”,他说:“我快70岁了,打小儿在胡同里滚大的,今天是头一回跟我老伴儿在这儿拍照。我头一回穿上这‘龙褂’!工作人员建议我拄拐杖,我跟他说那可不成,人家乾隆80岁还能打猎呢,这不埋汰人嘛!”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精神对标”,折射出本土居民对历史文化的深层认同。
网络上,“清宫妆造”话题下的分享承载着更多人的故事。有人说“穿上旗装拍照巨出片,朋友圈点赞破百”,有人感慨“借服饰逃离日常,成了被关注的主角”。
清宫服饰旅拍不只是换装拍照,更是一场被看见的情感仪式。参与这场文旅体验的还有不少外国游客。法国留学生安娜在海外社交平台晒出穿“格格”装的照片,配文提到她的中国朋友向她讲解海水江崖纹寓意“江山永固”,让她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服饰中的文化密码。
有文旅专家分析,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穿着传统服饰、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种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不仅促进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也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呼唤:从“有”到“优”
如今,清宫服饰旅拍已从小众圈层“破壁”成为许多游客的旅游选项。携程报告指出,2023至2024年北京地区清宫主题旅拍订单量同比增长63%。
然而当前清宫服饰旅拍市场也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商家打着影视同款旗号售卖山寨服饰,标称缂丝的吉服实为聚酯纤维。更隐蔽的是隐性消费,比如198元套餐经睫毛、头饰加价后实付超500元。
清宫服饰的旅拍行为也给不少文旅场所的正常开放造成一定困扰,引发景区和行业采取相关措施。2024年6月,北海公园公告禁止商拍,理由是“影响游客正常游览”;故宫虽划专门拍摄区,却限制使用反光板、三脚架。一位旅拍店主说:“以前能在故宫后宫东路宁寿宫区皇极门外的九龙壁前拍‘贵妃醉酒’,现在只能去侧门,客人都说差点意思。”
放眼全国,旅拍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升级,将“流水线作业”转向“文化深度体验”。在辽宁沈阳,有商家通过AI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推出“历史讲解+服饰体验”深度套餐,有效提升了旅拍产值。
当游客的沉浸体验与历史的厚重底蕴交融,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连接便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让传统在当代焕发出生命力。
上一篇:“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举行
下一篇: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