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本周末,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笔下的“兰若寺”,将为观众呈现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意的“聊斋世界”。记者梳理发现,《聊斋志异》堪称影视改编“富矿”,过去数十年间,由其衍生的影视作品已逾百部,既有王祖贤、张国荣版《倩女幽魂》,周迅、陈坤版《画皮》等脍炙人口的真人经典,也不乏《小倩》等动画尝试。
讲述志怪传奇的“聊斋”为何历久弥新?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时表示,其内核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鞭挞,是人类跨越时空的共识,是现代影视改编的原点,也是关照现实的出发点。
六个故事多重风格讲述“聊斋”
作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和高峰成就,《聊斋志异》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代传奇的精髓,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创新。此次追光动画打造的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开创性采用“1+5”的叙事架构。
影片以蒲松龄夜探兰若寺的主线故事《井下故事》,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五大篇章。一方古寺、一棵老树、一口深井成为时空流转的见证者,引领观众穿梭于诙谐、童趣、凄美、青春、奇幻等多重风格迥异的故事世界,人鬼仙妖、死生爱恨在此轮番上演,共同交织成一幅瑰丽的东方志怪长卷。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里,有着对善恶的思辨、对情谊的坚守、对生死的敬畏。
在镜花水月里辨虚妄与真情
《聊斋志异》早就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广播剧等,比如87版电视剧《聊斋》就是很多70、80后的“童年阴影”。
《聊斋:兰若寺》制片人宋依依告诉记者,相较于改编频率较高的《崂山道士》《聂小倩》《画皮》,《莲花公主》《鲁公女》对大众而言相对陌生,更能带来新鲜感。《莲花公主》讲述书生窦旭与莲花公主梦中相识相会的奇幻爱情故事,有丰富的想象力;《鲁公女》描绘书生张于旦与县令鲁公之女之间一段跨越生死的凄美绝恋,故事情感浓度深厚。
该片制作团队还从中国古诗词、绘画、建筑与戏曲中汲取海量灵感,以还原古典意蕴。例如,毛毡质感的“崂山道士”篇,融入“霓裳羽衣舞”的经典造型;“莲花公主”篇借鉴唐代建筑和福建土楼元素,构建出童趣盎然的蜜蜂王国;“画皮”篇从宋画和戏曲中获得启发,营造出凄美哀婉的宋韵美学风格。
据首拨观众反馈,影片虽披着鬼狐志怪的奇幻外衣,但内核饱满深刻,片尾蒲松龄的台词道出了影片主题:“见贪心、见真心、见乱世情、见夫妻情、见生死情,在镜花水月里辨虚妄与真情”,看完还是很有感触的。
【专家解读】“聊斋IP”常青的通关密码
志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中有400多个小故事,为中国影视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既有获得大奖的《侠女》《倩女幽魂》,也有风格独特的美术片《一只鞋》《三只狼》《崂山道士》。近年来,更有《画皮》《画壁》等搬上银幕。
省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分析指出,不同时代的改编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画皮之阴阳法王》将女鬼塑造为柔弱且身负隐情的角色,深化了人性探讨;陈嘉上版《画皮》则聚焦现代情感逻辑下的男女纠葛;《倩女幽魂》不仅成功塑造了宁采臣与聂小倩这对经典爱侣,其缠绵蕴藉的东方美学风格更广受赞誉。
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解读与演绎,使蒲松龄笔下虚实交织的世界在光影流转间生生不息。赵伟进一步阐释,《聊斋志异》故事主题丰富,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对自由爱情的礼赞、对科举弊端的揭露、对统治阶层暴虐的批判。蒲松龄以花妖狐鬼为载体,借神怪之笔行讽喻之实,其浪漫想象与理性批判的完美结合,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玄想空间。
“《聊斋志异》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塑造了聂小倩、宁采臣、婴宁、辛十四娘、席方平、王子安等一大批善恶美丑分明、个性鲜活饱满的经典形象。”赵伟强调,相较于前代志怪作品,它在人物心理刻画、行动描写及环境渲染上更为细腻深入,使故事倍加真切动人,这也是其艺术生命长青的关键。
《聊斋志异》的影视化改编,已孕育出《倩女幽魂》等融入一代人文化记忆的杰作,如今它正成为动画电影的热门选题,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鞭挞,是永恒不变的改编原点,也是关照现实问题的出发点。他建议,向善求真的理想可视为“一”,至于如何追求、表达则可视为“多”,将此“一与多”相协调,或是未来“聊斋”故事动画电影改编的基本思路——“画皮”是否可怖、可恶?“聂小倩”何以可爱、可敬?“促织”又缘何可悲、可叹?都可尝试多元的诠释与表现。
此番《聊斋:兰若寺》探索“聊斋宇宙”新的可能,能否成功“出圈”,并成为连接古老志怪传奇与现代观众审美的新桥梁,答案有待上映后揭晓。赵伟认为,无论如何,这部作品都再次印证《聊斋志异》IP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以及其在光影世界中持续绽放的无限潜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