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制造工艺,能够将高性能氮化镓晶体管以低成本、可扩展的方式集成到标准硅CMOS芯片上。 在这个对高效、高性能电子设备需求空前高涨的时代,先进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集成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材料(仅次于硅),氮化镓(GaN)凭借其独特性能已成为照明、雷达系统和功率电子器件的理想选择。尽管该材料已应用数十年,但若要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必须实现GaN晶体管与硅基数字芯片(即CMOS芯片)的高效互联。 然而,现有集成方案存在明显局限:焊接连接方案虽能实现氮化镓晶体管与硅基数字芯片的键合,但会制约晶体管微型化进程。晶体管尺寸越小,其工作频率才能越高;另一种晶圆级集成方案将整片氮化镓晶圆堆叠于硅晶圆之上,但因材料利用率极低导致成本激增。 近期,由麻省理工学院(MIT)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制造工艺,能以低成本、可扩展的方式将高性能氮化镓晶体管集成到标准硅基数字芯片上,且完全兼容现有半导体代工厂产线。这项研究最近在IEEE射频集成电路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 相关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MIT博士生普拉迪奥特·亚达夫(Pradyot Yadav)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不牺牲成本或带宽的前提下,实现氮化镓晶体管与硅基数字芯片的融合。通过在硅芯片表面精准集成超微型分立式氮化镓晶体管,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该技术通过在氮化镓晶圆表面制备微型晶体管阵列,切割后通过低温工艺将所需数量的晶体管精准键合至硅芯片,仅需添加少量氮化镓材料即可显著提升器件性能,既保留了两种材料的性能优势,又大幅降低了成本。这种分布式集成方案还能有效降低系统整体工作温度。 该团队开发的多步集成工艺包含以下关键技术环节: 首先在氮化镓晶圆表面高密度制备微型晶体管阵列,随后采用高精度激光切割技术将每个晶体管加工成240×410微米的独立单元(研究者称之为“dielet”)。每个晶体管顶部预制微型铜柱,通过低于400℃的铜-铜低温键合工艺与硅基数字芯片表面的铜柱直接连接,这一温度阈值能确保两种材料性能不受损。 现行氮化镓集成技术普遍采用金键合工艺,不仅材料成本高昂,还需更高温度和更强健合力。更关键的是,金材料会污染半导体代工厂的标准设备,往往需要专用产线。“我们追求的工艺必须满足低成本、低温、低压三大特征,铜在所有方面都完胜金材料,同时还具有更优异的导电性能。”亚达夫表示。 为实现高精度集成,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专用设备。该设备通过真空吸附技术操控微米级氮化镓晶体管单元(dielet),能以纳米级的定位精度将其对准硅芯片表面的铜键合区。借助先进显微成像系统实时监控对接过程,当晶体管到达预设位置后,施加热压完成键合。 为验证该工艺,研究人员以手机核心组件射频功率放大器(用于增强无线信号的电路)作为验证案例,所制备器件在带宽和增益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硅基晶体管方案,单个芯片面积不足0.5平方毫米。应用于智能手机可同步实现通话质量提升、无线带宽扩容、连接稳定性增强及电池续航延长等多重优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案例中采用的硅芯片基于Intel 16/22nm FinFET先进工艺,具备顶级金属化方案和无源器件选项,因此能集成硅电路常用组件(如中和电容器),使放大器增益显著提升,为下一代无线技术奠定基础。 除了直接的商业应用外,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创新制造技术还为未来技术带来了希望,有可能开启量子计算的进步。氮化镓在低温下的性能(在量子应用中通常必不可少)使其成为下一代计算范式的首选材料。氮化镓和硅电子器件最佳特性的融合,可能引领一波技术进步浪潮,从而改变多个电子市场,创造出不仅功能更强大、用途更广泛的器件。 IBM的科学家渡边哲也评价道:“为应对摩尔定律放缓,异质集成已成为实现系统持续微型化、能效提升和成本优化的关键路径。尤其在无线技术领域,化合物半导体与硅晶圆的紧密集成,对实现包含前端集成电路、基带处理器、加速器和内存的天线到AI 一体化平台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氮化镓与硅基数字芯片的三维集成取得重大突破,拓展了现有技术边界。” (麻省)
上一篇:程序化交易新规施行
下一篇:这家国资信托招人啦!